科学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

2019-01-15 07:54张道初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预习导学小学科学

张道初

[摘要]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预习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发挥预习的价值,优化预习形式,梳理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预习;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64-01

预习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自行对学习内容进行预先学习。借助预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扫除了学习活动中的障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动学生对学习活动展开多元预习,提高学习效果。

一、问题式预习导学

问题式预习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导学形式,它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建构“问题群落”,让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展开思维活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的目的。在问题式预习中,问题设置是关键。问题设置合理、恰当、巧妙,学生探究、挖掘知识的热情自然高涨。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固守多看、多学的预习模式,将学习内容程式化、问题化,学生被各种问题牵着鼻子走。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教学认知。在预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精简,应与学生认知基础相契合,对课程内容做出结构化分析。只有这样,问题设计才是高效的,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共鸣。

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时,教师首先对文本进行细致探究,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然后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一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同种子各有什么特点?”问题呈现出来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预习文本,带着问题阅读。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最基础的,学生只要顺利解决,就能触摸知识的核心。

这里,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个中心问题,然后顺着中心问题进行拓展,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问题群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二、梳理式预习导学

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科学新认,体验科学学习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知识跨度较大,但这些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学生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精准定位知识点,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本质上来讲,串联过程就是梳理知识、构建框架的过程。知识梳理能够将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从宏观视域把握知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如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没有多说,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构建知识框架,学生一时间没有头绪。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指挥者的作用,将水的形态罗列出来,然后将水变成冰的过程以符号简单地呈现出来。教师的示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进行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不仅是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认知升级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学生而言,知识梳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具体操作過程中,教师要给予方法指导。如何阅读,如何确定重、难点,如何构建知识框架,这些内容必须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预习。

三、实验式问题导学

设计预习环节时,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不是对预习不感兴趣,就是不知道如何有效预习。这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科学是一门特殊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逻辑性,这样的学科特性给预习活动的推进增加了难度。如何消除困难,增加预习趣味性,是每个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实验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教学形式,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实验的协助,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预习环节就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实验。实验的顺利完成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学《我们先看到了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测: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生长的是什么部位?为了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将蚕豆放在水中观察一个星期,很快得到答案。

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有效预习。教学内容不同,预习形式也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预习形式是一种教学意识,也是一种教学智慧。问题式预习、梳理式预习和实验式预习都是不错的预习形式。小学科学有其特殊性,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不同形式的预习活动,使学生形成全新的学习认知和独特的学习体验。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预习导学小学科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