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曾写过不少好诗,一个傍晚,他饥肠辘辘地躺在床上,倾听窗外秋风萧瑟、雨打树叶的飒飒声,不由诗兴大发。遂披衣下床,提起笔来,刚写完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听传来敲门声,原来是有人上门催租讨债来了。潘大临只得强打精神,尽力应付。此后,潘大临再也没有能把这首诗继续写下去。今天,“满城风雨”已经成了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事情(多指坏事)传得快,到处都在议论着。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作“座右铭”。
“羹”字最初是指肉类,后来有以蔬菜为羹,羹便成普通膳食的通称,进而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称为羹,如鸡蛋羹、赤豆羹、莲子羹。“闭门羹”始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宣城妓史凤,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说明,不愿与人相见时,就以羹待客而婉拒,客人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可见当时作“羹”待客是作为拒见之意。现在说的闭门羹,则是只取拒绝之意,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最初来自官府。北宋京都开封人盛赞苏杭曰:“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后来,金兵南犯,宋王朝偏安江南,“地上天宫”的说法也随之南下传开。后来,这句话被人口口相传,边传边改,直至范成大编成《吴郡志》时,已经变成“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民众在流传中,又渐渐改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元初词作家周卿把这两句民谚引入他创作的词中,艺人四处演唱,这两句民谚就传遍了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