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关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9-01-15 14:01徐晨光宗洪亮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微时代言论爱国

徐晨光 宗洪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大学生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为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政治的认同,也体现为对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的认同。网络技术变革和发展中的”微时代”,改变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微时代”的大学生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行为独立,他们的生活紧密地与微信、微博、TIM等联系在一起,“微工具”、“微语言”成为他们沟通交流和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兴起,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和渠道,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借助“微平台”关注破坏国家主权、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彰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忠诚的爱国意识;积极维护国家尊严,拥护党的领导,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层出不穷,官员乱作为、不作为的现状屡见不鲜,这些使大学生对于社会和政治透露出困惑心态,消弱了他们对政治实体的认同感,降低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程度。此外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但少数媒体报道的不实言论和反动内容经过网络的传播,容易动摇大学生的爱国之心,淡化大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消弱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甚至使他们怀疑党的领导,怀疑共产主义道路。因此微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一个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微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整体氛围影响教育成效

“微时代”下,大学生能了解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接触多样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交融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人员通过“微平台”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言论,这些言论被部分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动摇大学生的爱国之心,破坏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此外,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为博取公众眼球获得关注,有时煽动性地报道社会热点事件,随意撰写、转发、评论宣扬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文章,这些片面报道和错误思想观点的传播易引起社会仇恨和报复意识,也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

(二)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常常把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提升到很高的层面,但是往往没有真正地行动起来,很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95后”的大学生们喜欢接受新鲜多变的事物,但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大多采取上课或讲座形式,其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这必然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所有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专职教师与学生联系很少,甚至不认识自己任教的学生,也就谈不上在生活上的关心和思想上的指导。并且很多学生把老师的言行作为学习的榜样,但少部分教师在思想上的不当言论给学生做了负面的引导,使他们丧失教师威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利。

(三)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意识

微时代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但高校依旧采用传统教育手段,照本宣科、填鸭灌输的课堂常常打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此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吸引精力有限的大学生去参加,再加上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某些专业课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没有自我教育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四)“微时代”新媒体环境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负面冲击

首先,新媒体环境降低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对学生开展理性爱国行为的教育和强烈爱国意识的引导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任务。过去,教师所储备的专业知识要远超过他们的学生,教学观点也容易令学生信服,但微时代下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还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这就造成了受教育者对课堂依赖度降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学校课堂上的教育效果。

其次,新媒体环境包容了良莠不齐的网络平台和五花八门的网络资源,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典型模式。“微语言”、“微工具”迅速普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使得一些煽动性、情绪化的言论获得传播机会,信息甄别的难度随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也变得复杂[1]。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信息交互的平台,这种传播方式对教育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更加严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双向交流形式正在兴起。

二、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政府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履行监管责任,加强对媒体发布内容的审查,净化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环境,政府义不容辞[2]。政府要加强信息监控力度,过滤信息资源,屏蔽有害信息和不当言论,从源头上保障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环境。政府要积极推动新媒体产业法律法规的建设,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经常性地到高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鼓励大学抵制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和行为,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形成有益于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大学生们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思想上坚定爱国信念,在行动上展示爱国行为。

(二)学校需建立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引导教育主体“微转型”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教育网站的建立和微信微博平台的开通,扩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传播的空间和时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丰富多媒体教育资源,吸引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注意力,使大学生主动与国家的未来同呼吸、共命运。高校教育者得顺应时代要求,弱化身份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塑教育者的教育形象。通过“微转型”开创网络思政教育新方法,让学生掌握主动权,使教师走进学生内心,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

(三)大学生需重视自我教育,提高媒介素质和政治素质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学习知识的时间又碎片化,这就要求他们注重和加强自我教育。一方面,要求他们经常接受正面的爱国教育,储备爱国知识,深化爱国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各种媒介观看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节目,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看待网络热点,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将爱国热情转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求他们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媒介素质和政治素质。对待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在微媒体上分享、转发错误观点,支持、发表不当言论。要求他们有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通过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社会需适应新媒体环境,利用好“微时代”网络教育资源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即时性、海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人们常常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主动性和主动意识越来越强,也体现出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被需要。因此,国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渠道,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图片向全社会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须彻底铲除错误言论和非法自媒体的生存土壤。通过重视“微时代”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以多样的教育方式缓解以前被动宣传和引导的局面,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教育形式相融合,让全社会都能获取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提高全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全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表达,爱国主义的新媒体环境得到了保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也必然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微时代言论爱国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他们的言论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