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逯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在内蒙古地区回族有两次移民高潮,第一次在清朝康乾时期大量回族随军安置在呼包等地。第二次在清后期至民国因为陕甘回族起义失败后,原地大量回族逃难,有不少人抵达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回族的崛起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有着巨大的关系,也与其团结、吃苦耐劳的性格有关。这方面与晋商的崛起十分相像。而在内蒙古地区,其中主要以归绥以及包头的回族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经济实力最强。
当时的呼包两地回族主要从事经商,其中从事驼运、牙行、屠宰业等相关行业最多。这与宗教信仰有关,只能从事与牛羊马驼的动物相关行业。其中该地回族组成主要有两部分形成,一称为东路人即由北京、河北、山西来此的回族,一称为西路人即由西北地区来此的回族主要为陕甘宁新。而在当时的西北地区,皮毛业与运输业是盈利最大、影响最大的行业。由绥远归化城到新疆迪化(的驼队,也体现了当时回族商贩在此之前所遭受的磨难,以及西北局势在红军到来后的变化,这都对以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伊斯兰教生活与宗教密不可分,在加上回族在交易场所使用行话、方言或蒙语交流,是外人无法参与其内,从而保证行业垄断。这也是回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交易领域具有较强的排外性使同族获益,内部保证利益均沾。回族多充当驼工以及向导等,后来成为屠宰工、厨师、中间商等,随着实力的壮大,也逐渐拥有自己的驼队。而内蒙古回族在清后期就开始经商,尤其在特定的行业如例如在牛羊业,驼运有许多回族经营,但人数多、力量弱。以及还有牙纪(中间商)回民十大股在同治十年后数量激增,在这些行业形成垄断地位。
著名的回族教育家王宽阿訇来到归绥后,进行回族教育的改革普及文化,给当地回族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成立绥远省回教俱进会,使得回族终于拥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代表自己的声音。回教俱进会实际上也承担行业商会的作用,因此在普及文化,提高地位的同时还具协调同族内部纠纷、商贸来往等作用,可视为回族内部向心力加强以及组织性提高的标志。
但蒋介石为代表国民政府出于抗日团结需要以及中国人的传统宗族观念认知,并没有承认回族而称之为回教徒。提出回族为宗教因素影响,实际上只是汉族信教,并不足以构成一个民族。白崇禧等回族上层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也或多或少的承认,以迎合抗战的需要否认回族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实体,这是导致后面被日本利用的一大因素。同时国民党地方官员漠视法律与民族宗教传统鱼肉乡里,导致发生3次“海固事变”。实际上这给日本舆论上的优势。回族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宗教的纽带,都需要一个共同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在长征期间就特别重视民族问题,这就有力的打击了日本的回教政策。但没有影响回族的爱国热情高涨,在抗战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可见当时全民抗战的热情,以及回族官方组织的整合。
因为宗教禁忌与作为外来人,没有土地与资金只能依靠技术和苦力。当时的回族熟知牲畜的习性与养殖技术,了解商贸知识多为行商吃苦耐劳,后来这些行业大多任用回族。具有地域性及亲缘性的运作方式,驼队经常为亲戚或者同乡。使得内蒙古回族在清末民国时期迎来发展高峰,商队往来于西北,东部及俄蒙之间。一是掌握多门语言,由于多元构成了解诸多地区风土人情,利用宗教与地缘优势提供交往的便利,易受到买卖双方的信任。多地特色融为一体,迅速的发展起来。以及政治地位的诉求和新式教育普及后民主、民族意识的上升,回族家族式财团的出现,都使内蒙古回族在近代崛起形成一股独特的势力,在呼包两地形成特色的聚集区,一直影响到今天。民族军阀的出现与民族意识的高涨其实与近代史上的中国军阀林立与思想流派包容并蓄相呼应,在国际市场分工大背景下,需要中国生产的皮毛等原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回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暂时的繁荣背后与大时代的背景有关。此时回族先辈趁势而起,利用自身组织性强、意志坚定、宗教、亲缘性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回商团体,逐渐在区域集中形成自己的势力成为北方一股不可小视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