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榆树市弓棚高级中学校,吉林 榆树 130400)
微课是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手段,其优势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了解,这让微课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短小精悍是微课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优势之一。微课的作用主要发挥在课前阶段。在课前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然后通过适当地剪辑处理将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的时候观看、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习进度进行控制,学习态度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能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从本质上来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应用微课资源的主要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情调查工作。例如,在讲解“如何制作电子报”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或者观看学生日常操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做一个大致的调查。通过调查之后发现,高中学生基本上都了解word文档的制作,比如图片和艺术字的插入、表格的绘制、段落与文字的设计、文档的编辑等。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不需要再次强调如何制作word文档,可以直接讲解如何通过电子报制作表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思想。这样的微视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微视频制作结束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制作电子报。最后,教师再将微视频和学习任务上传到云平台或者班级微信群内,让学生在课前的时候自主下载观看微视频,再根据微视频内容完成学习任务。
1946年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概念,该金字塔表明,学习效果未达到30%的基本上都是传统方式,或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或是个人学习。而学习效果达到50%的基本上都是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和团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尽量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更重要的是,这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再以“电子报制作”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按照四到五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交流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疑惑。团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辅助学生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制作一个电子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做好任务分工,比如某个成员负责文本框和艺术字制作,某个成员负责图片处理,某个成员负责图片和文字素材收集等,彼此合作,互相协调,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微视频,确保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成绩以外的东西。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采取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提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除了从评价标准上加以完善,教师还要适当地丰富评价主体,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笔者个人教学经验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又能让学生彼此借鉴对方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最后,教师再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设计课后任务,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反复观看微视频,确保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
综上所述,微课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微课资源的优势并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微课资源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