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舟/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
阮庆文/本刊记者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富民强农”教师团队被称为“泥巴裹在裤腿上”的专家队伍,他们驻村入户,身影遍布各个乡镇、农业基地;他们提供“品种+技术”套餐式服务, 认真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承诺,是农民的“知心人”;他们创新“校地联动、‘四优’驱动、成果推动、主体带动”科技推广模式,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校地联动,做强特色产业。成立项目专家组,与如皋市深入对接,结合如皋2018年农业产业发展目标,聚焦农业特色产业,确定《高效蔬菜生产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高效苗木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两个主攻方向。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经过论证,选定磨头镇丁冒村等5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为每村选派2名驻村专家,培育5个示范带头人,对接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依托专业合作社设立1个村级农技服务站,每位专家驻村时间超过50天,做到生产季节天天入户,管理季节按时入户,农户咨询随时入户,实现辐射带动有示范、农民增收有保障的新格局。
“四优”驱动,加速技物结合。依托金旺家庭农场和嘉禾润宝农业示范园,按照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模式、优化布局的“四优”思路,将品种标准化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示范基地及周边地区栽培品种老化、茬口模式与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地制宜地协助调品种、调茬口,先后引入贝贝绿1号、锦绣南瓜、红颜草莓、紫黑糯玉米、北海道黄杨、腊梅等蔬菜苗木新品种;依托基地内不同设施类型,推广《西洋南瓜秋延后栽培技术》《大棚草莓高效栽培技术》《紫黑糯高效栽培技术》等新技术;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筛选出《草莓-南瓜高效栽培》等多种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有效提高了大棚设施利用率,弥补了原有蔬菜设施栽培病害重、产量低、茬口布局与市场脱节、增效不明显等缺陷。
成果推动,集成核心技术。通过品种与技术的结合,基本解决了设施栽培品种抗病抗逆性较差、不耐低温和弱光等问题,设施栽培的优势更加凸显,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为了便于推广应用,专家组总结出品种与核心技术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了“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和“申抗988”西瓜春季大棚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定,为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据。撰写了《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编写制作了《设施蔬菜高效栽培体系集成与推广》等技术培训光盘、教材,为成果的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南通地区主要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和《设施瓜果类蔬菜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通过专家评价,《特色瓜类蔬菜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创新》成果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早熟优质抗逆丰产系列菜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主体带动,示范效应凸显。紧贴农民需求,紧扣关键时节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推广思路,遴选有经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重点培育,通过驻点专家对科技示范户的手把手、面对面技术指导,建立了“驻点专家直接到村、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一对一”技术指导机制,并把各项技术要求、指标分解至每位驻村专家,确保将“土专家”“农博士”培育成农民专家,再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带动帮扶周边农户共同致富。2018年,在示范村集中培训8次,培训农民409人次,编写培训教材2本,印发相关技术宣传材料1500余份,“三新”入户率和到位率超过95%,学院“富民强农”教师服务团队获2018年感动南通教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