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新时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教学必须摒弃学生学习的表层化现象,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建构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样态做简要解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85-02
引 言
在追求“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当下,“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一轮教学转型的方向。新课程教学要逐步确立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理念。深度学习的理论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要素之一就是建立学习任务群,创设真实情境。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的语文教学缺乏单元整合
教材文本是?构的对象还是建构素养的必备材料?以文本为建构对象,始终学的是作家的思想与技能,而且这种思想与技能无法真正通过学习与学习者的思维有机融合。语文教材必须以学生的能力素养为纲,以阅读、写作能力素养为框架,构成富有阅读学、写作学专业水准的学科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但落实到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问题。与以往的内容性单元有所不同,新课程强调单元设计,新的单元设计即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设计。但对教师来说,依据单元设计方案来教学不太现实,要自己重新整合,专题编辑单元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专业的指导。
2.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表层现象
从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看,他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要一下子从学习文本的技能转为实践和运用,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六国论》的论证思路、结构可称为议论文的典范,笔者曾经将结构清清楚楚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却难以迁移到另外一个话题的论证过程中,他们没有接纳这种逻辑思维的认知水平。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能力素养的需要,到文本材料里去挖掘。学生喜欢的,学生能挖到的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打破原来以文本为对象的思维模式,转而以学生的素养建构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样态。
深度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學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积极实施解决方案。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且不说学生平时在学校的时间相当紧张,即使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要想完成这样的任务,也需要一个过程。
二、语文教学真实情境的创设策略
语文学习任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主要是三种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样态,突出了个性化学习,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基于此,笔者的想法是,既然单元设计的教学有一定的困难,能否先从单篇教学开始?单篇教学也可以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激发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活动,较好完成任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也许,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从“课改”走向“改课”的一种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1.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新课程标准下的情境创设不同于以往教学中的“导入”,不只是教学处理中的一个环节,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所谓“真实”,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的关联[2]。学生只有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融合、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地将学习内容迁移运用,才能体现学科在个人长远发展方面的奠基作用。
例如,在教学必修二《边城》节选时,考虑到学生对这样的经典文本可能兴趣不大,在理解文章主旨时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如果某短片导演想要重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向大家征求意见,就教材上的节选部分,你最想推荐的是哪一个场景,请你说说理由。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话题吸引了,分别从端午节、爱情、亲情、乡情等角度展开讨论,并从文中找到选择该场景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将文章人物形象、风俗人情和情境的创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情境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更引导他们去探究文章的情感与主题。
再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让学生手绘项脊轩改造后的建筑图,写出作者在其中蕴藏的苦心,并绘制作者在项脊轩中的情感变化图。学生在课上交流展示,可以直观感受项脊轩前后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了前面这一铺垫,学生对后面的情感由喜到悲就有了更好的理解。
当我们把知识看作由概念、范畴、事实所构成的静态、客观和绝对的真理时,教学的任务便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便是记忆和掌握;当把知识看成是情境性的、价值性的,并不断被反驳和证伪的相对真理时,教学必将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3]。创设情境是让学生先体验世界,再发现世界,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学习是一连串内化的行动,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有意义的多样化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新思维结构的诞生。
2.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认知结构
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内容,也包含了学习内容和实践的一体化。情境的作用就是整合学生经验和学科逻辑,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高中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要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在教学中对知识进行重新调整,重建知识产生的情境。此时的情境创设,是站在课程的视角去理解“情境”,从教学环节走向整体的、综合化的学习任务设计。整体化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具备大局观,依照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创设有复杂需求的情境。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的育人價值,着眼于通过学习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够留下的东西,最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素养。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假如按照常规的小说教学思路,不外乎就是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先介绍贾府的环境,再分析王熙凤和宝玉、黛玉的人物形象,意在通过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贾府的富贵奢华以及王熙凤的工于心计等形象特点,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感觉离小说很遥远,没有投入感。在赏析人物及小说的语言时,笔者推荐学生先参考脂砚斋的批注,让他们明白有一种文学鉴赏叫批注,而且通过研究脂砚斋的批注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如此亲近,仿佛就是自己的朋友一般,同时知道了批注也可以是有情感、有文采的。笔者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会做批注,并创建属于自己的独家批注版本,在班里进行分享交流,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有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生深度解读了文章,理解了文中的人物性格。
再如,在教学《鉴赏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文字背后表达的深层内涵,笔者将汪曾祺创作小说的初衷展示给学生。汪曾祺在《要有益于世道人心》里写道:“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让学生从阅读文本转移到关注、解读文本的表达形式上来,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奥秘。例如,开头第一段很简短却意味丰富,“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看上去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其实背后有丰富的含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叶三的与众不同以及作者对他的赞赏。通过创设一系列情境,及时补充汪曾祺其他作品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受戒》、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讲用》、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异秉》等。汪曾祺说过:“我牺牲了一些文字,赢得的是文体的峻洁。”通过上述学习,让学生领会文字的魅力,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认知结构,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结 语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要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中,产生执行任务的意愿,在探究中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建构新型的课堂样态,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通过提问来催生学生的低阶思维,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因为文本和生活经验之间是双向的动态关系,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文本,而文本也会改变学生的生活经验[4]。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的落地,创设情境已经是一个大趋势,统编教材虽然以选文形式出现,但在学习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只有不停地往前走,跟上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样态,用建设的眼光做语文教学。否则,我们只能在语文教学的暮色里哀叹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
黄伟.课堂教学活动化:特征、意义和偏误矫正[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3):48-52.
玛丽安娜·沃尔夫.普如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文玉(1982.11—),女,江苏江阴人,苏州大学教育硕士,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江阴市教坛新秀,获得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高中语文学科专项研究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