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1-14 02:55邵晶
求知导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摘 要:中学时代见证着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生命进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身心的各种变化,初中生容易在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极端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转化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学科,应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08-02

引言

中学时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应为个人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中生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成熟和发展,会因为内在或外在原因经历青春期的各种烦恼,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完善学生人格。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常识与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正确树立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这门课中的很多内容源于生活情境,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往往有很多共鸣之处。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单纯、叛逆,有一定的主观看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尚不成熟,容易被误导,故而出现逆反、惰性、偏激等一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逆反心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对社会美好愿望的构建以及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其中一些理论知识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学生由于偏见或思考的局限性,而对书本知识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认为书上的内容缺少实践性,故而对课程持续感到厌恶,表现为消极对抗,我行我素,与教师“对着干”,用消极心理状态显示自己的“高明”。

惰性心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由于应试需要,会发现书本知识繁杂、生涩,但却是成绩的来源,认为只要将书本语言与材料案例有机结合,便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其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不能完全摘抄书本知识。学生若存在依赖书本的惰性心理,不愿思考理解,便无法提高学习能力。

偏激心理。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初中生的辩证思维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某一知识点便无限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在知识理解上、行为表现上表现出偏激的心理状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性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初中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社交障碍、厌学、情绪冲动等不良心理,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这些现象能得到有效缓解和改善。

2.符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提出的要求。

3.二者內容高度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调控情绪,正确地与父母、教师、同学交往等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好榜样示范工作

(1)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完善理论知识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非教学生答出满分试卷,分数并非一个学生的所有。教师需要教学生完成人生的“答卷”。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学会,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带领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对学习知识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参照他人或照本宣科,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知识,都需要有所涉猎,从而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就包括了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1]。教师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深刻理解各专业知识点,并对其形成自己的理解,以便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有趣、易懂的形式。对于课外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积累,增强对知识的敏感度。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够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具备足够的底气,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学生因认为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所偏差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

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能使学生更有兴趣跟随教师学习。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学习,看学生所看、思学生所思、懂学生所想、成学生之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妥当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位学生,对待每次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平常生活中要敞开胸襟,用开朗的心态面对压力、挫折、失败,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视角看待不同事件

沟通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很多难以解决的烦恼与问题都需要沟通才能解决。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沟通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佳途径,沟通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不偏激、不急躁。心理健康教育者更要学会用平稳的心态看待任何突发问题,并学会用最佳方式解决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看待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逆反、惰性等心理問题,渡过心理难关。教师在课下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以及理解能力,以循序渐进、耐心的教导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二分法”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教师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各种所思所为,同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精心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教学中

时政播报环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分析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在对时政热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清生活实际,并能将其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让学生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接收课程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摆脱逆反、偏激等不良心理。

在情境再现、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可以恰当选取典型案例,从成功人物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案例感染学生,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自立自强、培养战胜挫折的意志、做负责任的公民等。

3.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营造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化为正确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同时外显为正确的行为方式,是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道德与法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互相取代,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理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知识和内容,将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转化、组合,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学、跟着做,营造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解,注重形成正确的心理导向,帮助学生走出惰性心理,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结  语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是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课程发展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出现的逆反、惰性、偏激等不良心理,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更新理念,丰富知识,了解学生所需,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然有效地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刘燕华.论新世纪教师的形象塑造及职责[J].美与时代,2002(14):84-85.

张庆丽.如何使初中思品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139.

作者简介:邵晶(1989.7—),女,江苏南京人,一级教师,获区“青年优秀教师”、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