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淇 姚沫
摘要:美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三观形成的根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才有可能克服当下社会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使大学生达到高尚之人、纯粹之人、奉献之人的境界。
关键词: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33-02
一、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美育的基本内涵。何为美育?在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养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美育”。从狭义上来说,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念、美学素养等目标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来说,美育即从形式走向精神,重新再现审美教育境界和人生美学理念,进而实现人类美化自身的终极教育目标。本文中所提到的美育是指的狭义的美育。
2.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方向的精神引领方式,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居于首要位置。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以美为载体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而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创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境界、活跃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目的。(1)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紧密相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的强大源泉”。从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中可以看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美育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不教而教的教育,不是为了纯粹地培育艺术家或者是创造艺术品,而是在欣赏和学习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通过感性显现和理性认知,提高大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进而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明理,强调的是直截了当地明确方向和道路,诠释理论和大政方针。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融合,是当下审美观念和方法相结合的正确地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以美育为核心的“新思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结合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理念,必须进行革新和创造,因此,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审美教育下思政教育模式探索的新路径。Wallbaum在《审美感知》中提到:“美感依赖于儿童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在生产根据审美标准制作的前提下,儿童做自己的创造比接触艺术品和成人的解释更重要。”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自我创造,以“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变革教学模式。同理,有关美的创造力不仅包含对大学生的专项训练,还包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学习场所中所创造的审美价值、提供的审美文化。有关美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后期培养。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以美育为核心。
二、当下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学校和部门也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断加强美育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山东省响应国务院号召,出台71号文件,推动普通高等院校美育的全面实施。根据此文件,山东各大高校进行了从下而上的全面改革和尝试。山东科技大学是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综合类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环节相对薄弱。以下是对学校19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的调查,结合统计结果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美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缺失。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教育不尽完善的重要原因是场地支持不够。持此观点的学生中非艺术专业学生占比超过了80%。绝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反映学校对美育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在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缺乏辩证的理解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美育教育的精神支柱,能明确美育教育目标、指引美育教育方向;而美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可以有效地针对目标进行思政教育,有力地稳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忽视了其辩证关系,认为美育可有可无,形式流于表面,制约了教育效果的发挥,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美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形式单一。另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古板乏味,缺乏吸引力,必须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内容多样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实施途径的多样化,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化、片面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摆脱单一的现状,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维度。目前,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规模较大的公共课程,课堂人数多、教学场所大,使得老师很难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心理上的反感和抵抗,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美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路径分析
在今天瞬息万变、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性格品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信息及网络发展的形势下,要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有“新”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以美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形成美育与思想政治理念融合的科学教育模式。当下的美育教育不仅要优化科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还要不断跟进时代潮流,创新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当下任务艰巨,审美教育普及与提高的结合要有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当前高校的校园中,各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内涵浅薄的文化活动相当丰富,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有时甚至误导学生,不能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审美思想,部分学生对这些活动十分抵制。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美育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高校要经常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研修和充电,拓宽美育与思政融合的新舞台,形成与时俱进的新模式。
2.培养高素质审美人才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地思考自身的审美素养水平,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形象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人格魅力和形象感染一代代的大学生。高校领导者只有培养高素质的审美人才队伍,才能切实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的完美人格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完美的人格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学校的硬性规章制度也比不上教师的完美人格的教化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完善自身,以此为基石,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另外,要用专业的知识来打牢基础,积极学习美学相关理论,注重用教育语言和形式艺术美来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美育概念的历史性梳理,明确了美育的概念,进而通过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述,阐明了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山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美育参与度的调查,反思了当下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了美育教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7-01-18].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