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芒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第一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语文教学落实到作文仿写上,依旧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落实仿写,如何通过课文学习在课堂上落实是问题的症结。语文老师不应仅仅停留于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优美语言、作者的微妙情感,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斟酌作者的创作手法,总结归纳出写作的具体方法。
作者含蓄微妙的心情变化,贯穿文章全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标记圈画出哪些字词句揭示出作者心绪,继而进一步了解作者心绪产生原因、创作动机、写作意图、写作主旨。
仔细观察第四段,能发现作者词的运用精彩绝伦:弥望、亭亭、袅娜、颤动、凝碧……这些词师生都能理解,运用却甚少,朱自清先生这一段精妙部分就在于这些词汇的运用。
在仿写训练上,可以让学生从中摘取几个词,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在使用词汇时,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也能在脑海中形成更深的意象,便于举一反三,成为自己词库中的一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排比、通感的手法。通感手法不仅可以作为这一段写作教学的重点,还可以使学生发现生活美,探索生活美,让学生真正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有美。通感的使用与文字呈现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如果学生词汇贫乏,不会灵活使用五感,必然不能欣赏观察,积累素材。
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最后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以及以静衬动,以静反衬作者不平静的心情。精读荷塘的景物描写部分,探究逻辑顺序、写作视角为由远及近,空间顺序为由上至下。很多学生作文写成流水账,看似是详略不当,实则框架不清晰,没有结构,逻辑混乱,想到什么记得什么就写什么,不思考主题、意义,不思考作品的深层内涵,主题浅薄,内容空洞,分数低迷。在教授本篇文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构框架、写作逻辑顺序,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时掌握写作技巧。
对于第四段,可以带领学生慢慢品味感受荷塘之美。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让学生背诵重点段落,但是会扼杀部分学生欣赏美文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有感情地朗读几遍,然后脱离书本,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记忆将整个段落默写出来,但默写结果不上交,从而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要求学生凭借自己记忆将整段写完,再打开书本仔细对照自己默写内容与原文的差别,用红笔标记。事实上,红笔标记更正部分及朱自清先生的过人之处,也是学生自己需要学习的。写作之所以难以提升,问题在于,学生永远以为自己会,不知道自己不会在哪里。
老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动词、近义词,可以让学生准备摘抄本,培养积累的习惯。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让一名学生花三分钟分享自己的摘记内容,聊聊自己的想法。或者每天下课让当日分享的同学将摘录部分的内容抄写到板报上,以供大家欣赏。
生活上,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老师可以在讲授过本篇课文之后,指定某种景物让学生观察然后写作。可观察三周,每周写一篇,第二篇在第一篇的基础上修正更改,第三篇在第二篇的基础上修正更改,每次修改之后自己归纳总结失误与技巧方法。最后一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并设置一节分享点评课。
1.阅读促进写作
在写作训练上,多数学生对于词汇、句子的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以课本中的范文作为榜样,认真阅读,有意识地体味作者是如何用词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蕴含了多种写作技巧与方法,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通过感知,用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推理判断,使事物、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观察后的想象可以加深补充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学生有计划、有意识地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时,观察就不再是感性认识而是理性认识了,这是一种思维活动。
2.重视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观察后的想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写作离不开联想,《荷塘月色》一文中对荷花、荷塘、荷叶的描写精妙绝伦,比喻、拟人、夸张都与联想、想象有关。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3.具有单元整体意识
本篇课文编于必修二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单元重点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每篇文章,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能脱离单元教学计划。因为不同单元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应结合课后习题与单元导读有所侧重,适当拓展。
4.背景不能以偏概全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作者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在文中,作者借景抒情,有节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曲折复杂的感情。含蓄的美也是散文的特色,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先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的联系。
5.逻辑思维的训练
老师应加强行文逻辑的教授。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构思都需要符合逻辑。由于学生大脑皮层存在各种“表象”,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对这种“表象”进行抽象概括,“聚焦”出与逻辑论证交织的“意象”,然后在明确的“意象”基礎上,形成行文思路。平日里多思考,多归纳,考场上灵活运用才有可能,这也是“功夫在诗外”的一种体现。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