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兰
科学的心理素质培育措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心理培育措施,以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一、立足现实,对症下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其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点。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毛病,如依赖性强、自私、承受能力差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比较特殊的原因患上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单亲家庭的儿童因为无人管,患上了忧郁症等。
针对上述情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要矫治他们身上的不良心理品质。我们可以采取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式,上好心理辅导课,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辅导。设立“雏鹰信封”,学生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心声,就可以通过信封与老师沟通,解开心头的“疙瘩”。例如,有一个读三年级的学生,曾经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问我:我学习很努力,可是爸妈总是对我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怎么办?经调查了解,原来这位同学自上小学以来,爸妈给他订的标准是:每次考试语数成绩必须达到98分才算合格。有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外加学习任务,星期天、节假日都不准休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不仅没有达到激发孩子的上进的目的,相反,使孩子产生了过度的焦虑,造成了心理压力,这正是许多人容易走入的误区。孩子反映的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沉思,并通过家长学校,从理论上、实践上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指导,使家长改正了方法,从而扫除了孩子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才能使他产生自信与主动,进而学有所成。
二、民主教学,缩短距离
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民主、积极合作的关系。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提倡民主教学,尤其是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教学行为视作“权威”。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气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促使其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言,包括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忌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尤其是对后进生,他们心境压抑,自卑感强,必须注意包含他们的自尊心,切忌批评,鼓励他们上进。
此外,学校既要反对放任自流的教学行为,也要避免专制式的教学方式。因为专制式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导致厌倦、失掉责任、冷漠无情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课堂教学要注意劳逸结合,既不放纵,又不高压,有张有弛,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创设情境,科学训练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上度过的。儿童逐步长大,走出校门或离开父母以后,再度遇到新的心理问题时,实际上不能总依赖别人去解决。因此,作为老师、作为父母,要教授孩子解除“心结”的方法。这是学校与家庭心理素质培养的又一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人的内部需要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冲突而产生。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多给儿童授以“平衡心理法”,要积极创设环境与情景,对其进行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
例如,可以创设一些不公平现象,引导儿童去评判训练他们训练他们,怎样使自己消除心理失衡的感觉。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设逆境和挫折,引导儿童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培养儿童在逆境和挫折中成长的能力。
如此创设情景,使学生得到训练并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有计划地使他们掌握平衡心理的多种方法,如自我安慰、凡事往好处想等,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营造环境,鼓励交往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必须引导儿童参加各种形式健康、安全的户外活动,通过活动培养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活动和群众交往中培养儿童做学校、家庭、社会的小主人。要重视营造交往的环境,使儿童在交往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大部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不足,而会以极大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可是有一部分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消极地看待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与人相处总觉得矮了半截。还有一类小学生不太容易与他人相处,总是认为对方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交往中的心理障礙。这时,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广大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要想尽办法增强其自信,鼓励他们学会交往,对自命清高的儿童,则要引导他们善待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从而扫除小学生不正常的心理障碍。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