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文化“走出去”翻译对策研究

2019-01-14 02:05王倩倩陈清贵
关键词:嫘祖黄帝走出去

邹 微 王倩倩 陈清贵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古代典籍、李白之师赵蕤所作碑序《嫘祖圣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丝织遗物、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嫘祖之名、嫘祖生活和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以及民间传承下来的故事等都佐证了嫘祖其人其事。

嫘祖婚嫁前发现天虫,养蚕植桑,缫丝制衣,抽丝编绢,倡导婚嫁;婚后辅弼黄帝,帛化干戈,协和百族,平息纷争,巡行天下,使百族和睦相处,族民安居乐业,奠定了华夏立国之本。嫘祖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祭祀文化、婚姻文化、女性文化、家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等,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传统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研究嫘祖文化,探讨嫘祖文化的外译策略,对于提升嫘祖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嫘祖文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嫘祖文化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嫘祖故里、母亲文化、旅游文化、蚕桑文化、神话故事、丝绸文化以及宗教祭祀等领域。虽专家学者研究视角各异,但都旨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吸引更多目光去关注嫘祖文化。

(一) 嫘祖故里研究

《史记·五帝本纪》提及嫘祖为西陵之女。据统计,从古至今在中国境内叫西陵的地方不下十四处。四川的茂县、盐亭、乐山,湖北的宜昌、黄州、安陆、浠水,河南的西平、开封、荥阳,浙江的萧山、杭州,山东的费县,山西的夏县等都称嫘祖故里。总体而言,嫘祖故里盐亭说、西平说、宜昌说呼声最大。“黄帝、嫘祖与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一文中,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从时代、地理、方位、流域、近邻、民俗等方面论证了盐亭位于古西陵境内,应视为嫘祖故里[1]。“古蜀文明与嫘祖故里——盐亭”则从典籍所载嫘祖、黄帝的古史、蚕丝文化史、蜀文明史为座标坚定盐亭嫘祖故里说[2]。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在“嫘祖故里试探”一文提出论据:“西平在远古是炎帝族系西陵氏、吕氏、雷氏的聚居区。炎帝族系与黄帝族系是互婚集团,西平与黄帝故里新郑较近,嫘祖成为黄帝正妃是完全可能的。西平自古适合蚕桑,在西平又发现与嫘祖时代相当的仰韶文化遗址,故说西平是嫘祖故里,其依据是较为充分的[3]。”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曾继全则从地域特色、地质形成、考古发现等方面考证确认宜昌市为远古西陵[4]。嫘祖故里只有一个,虽存在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嫘祖出生在古西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也明确提出盐亭为“嫘祖文化圣地”,佐证最为充分。

(二) 母亲文化研究

黄帝是华夏之父,嫘祖作为黄帝正妃则为中华之母。《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一文指出加强中华母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华母亲文化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的中国女性根文化”[5]。王文平则认为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来看,中西方人类母亲形象折射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生活[6]。”随着母亲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母亲节的盛行,使得嫘祖文化与母亲文化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三) 旅游文化研究

嫘祖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写照,同时作为文化资源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郭超在《论嫘祖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嫘祖文化内涵:植桑养蚕,开拓创新;辅佐黄帝,安邦定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男女平等,光照千秋。同时表示嫘祖文化的发掘在区域旅游文化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牛君仪从旅游产业视角深入研究提出嫘祖祖根文化可以延伸嫘祖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提高嫘祖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8]。江卓霖则持有不同意见,他以四川盐亭县嫘祖文化开发打造为例,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9]。杨先艺在综合双方意见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构建嫘祖文化知识体系,挖掘和培养蚕桑丝织技艺传承人以及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的传承策略,探讨了嫘祖文化在进行传承和开发工作时应妥善处理的相关问题”[10]。如何处理嫘祖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需要找到更加成熟的答案。

(四) 蚕桑文化研究

嫘祖功绩之一在于发现天虫,种植桑园,因此部分专家学者从蚕桑文化方面入手研究嫘祖文化。蚕桑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陶红利用符号解析嫘祖神话和蚕马故事,论证这些神话和故事是中国农耕社会中体现农桑为本思想的象征符号,同时表示符号解析过程即是理解蚕桑文化传播的起点[11]。蔡正邦利用生态学原理,运用“天人一体”“天人对立”生态观,捕获远古生态信息,研究史前时期文化、历史,理清嫘祖蚕桑文化的形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2]。

(五) 神话故事研究

自古以来,中西神话故事作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永恒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还是潘多拉的盒子、特洛伊木马、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这些神话故事既表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嫘祖既是古籍记载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神话故事中的蚕神,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和文化传播价值。程熙认为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妇女与桑蚕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传说的角度看,嫘祖更是古蜀地区丝绸文化的创始人[13]。而贾雯鹤认为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来看,蚕女神话最初不是产生在蜀地,是后来蚕女神话和蜀地发生了粘连,并传播到了蜀地而为蜀人所接受[14]。

(六) 丝绸文化研究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再次掀起了丝绸文化的研究热潮。赵逵夫认为:通过“揭示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与影响所及,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并将东西方交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15]。“《〈史记〉与丝绸文化》”则使用大量笔墨论证挖掘《史记》中所蕴含的丝绸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意义深远[16]。钱纪芳别出心裁,利用符号学语码分析方法,分析文本“嫘祖”中蕴含的语码[17]。毛晓红、甘成英在《绵阳嫘祖丝绸文化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使命与价值》一文则系统阐述了其地位和作用,使命与价值。[18]

(七)宗教祭祀研究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宇宙未知或超自然的力量产生敬畏或崇拜,从而延伸出宗教信仰及祭祀仪式。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中,蚕神具有重要地位。神话人物蚕丛氏、马头娘,汉代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虽曾被尊为蚕神,但是李玉洁认为“接受封建王朝正统祭祀的蚕神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先蚕,即蚕桑主神[19]。《湖州地区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通过田野调查法,对蚕神信仰兴盛之因、历史演变和广泛影响进行了论述[20]。

不难看出,有关嫘祖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广度与深度,嫘祖文化研究正在形成体系和特色,这为嫘祖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基础。然而,嫘祖研究在范围、区域、对象、内容、传播方式和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局限,嫘祖文化的传播力度、手段和途径还十分有限。虽有古籍记录,又有考古遗迹佐证,嫘祖祭祀和母亲文化也已上升到新的层面,然而嫘祖作为轩辕黄帝正妃,华夏母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亟待提高。

二、 嫘祖文化“走出去”翻译策略

在“百家争鸣,多元杂陈”的世界文化格局下,如何有效输出嫘祖文化,传播嫘祖文化价值内涵,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是传播路径和手段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操作层面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嫘祖文化“走出去”翻译路径和策略选择

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不少困难,集中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输出,文本选择,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要推动嫘祖文化“走出去”,首先应以外译研究为突破口,依托翻译手段作为沟通媒介,跨越文化障碍得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认同。要使嫘祖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破除翻译壁垒,必须培养文化及语言多维意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深层差异,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有效保留中国文化和语言在对外传播中的异质性,不让流传千年的中国文化基因在他者语言中消失;同时保证译介的可读性与接受性,激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嫘祖文化负载词翻译

嫘祖文化内容丰富、范围广、底蕴深,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自身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已成为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障碍,也构成了翻译难点。

语言差异带来文化差异,从而产生具有独特性的最能体现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负载词。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既有策略上的选择,也有涉及字、词、句子及至文化概念差异上的合理处理;就其方法而言,既有直译、意译,也有借用、套译;既有直译加注,也有音译诠释等诸多手段和方法。就嫘祖文化而言,在充分诠释文化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负载词翻译方法,有助于准确传递嫘祖文化意义的内涵。

(1)桑蚕丝绸文化负载词

嫘祖始创养蚕缫丝制衣之术,并将此法传播四方,使远古先民告别蛮荒和愚昧时代,步入初级文明,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嫘祖文化将蚕从卵、幼虫生长为蛹和蛾的四个阶段娓娓道来,以故事为载体讲述嫘祖发明搭钩,簸箕,背篓,缫丝车等养蚕摘桑缫丝工具,钻研煮丝,缫丝,编绢之法的功绩。在外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需利用异化手段保留蚕桑纺织文化特有的术语,另一方面需利用归化策略确保译文能够清楚地向目的语读者展示诸如:“热汤浸泡蚕茧,合成生丝,分成经线与纬线编制成物,通过染整技术制成绸缎”的整个过程(The first is to select cocoons, which then are heated in boiled water. After the heat treatment, the cocoon is ready to be decomposed into threads, which are twisted and dyed and finally weaved into silks)。

(2)婚嫁文化负载词

嫘轩联姻之场景在嫘祖文化中也有提及。“黄帝在前,用红丝绳牵着凤儿绕场一周,身后跟着部落里的各类头领、长老、童男童女。因感念天神显灵,地神献计,百姓支持,夫妻二人行三拜九叩之礼。”此处“红丝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掌管姻缘的月老为男女搭建的情缘。“三拜九叩之礼”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主要是(1)对神灵或者祖先及长辈的敬仰、祈福、感恩;(2)对亡者的哀悼、尊敬;(3)对皇室和权贵者的敬畏、巴结等。因此在翻译时“红丝绳”和“三拜九叩之礼”除了翻译为“red string”和“The couple bowed their heads three times and kowtowed nine times to show their worship and thanks to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ir people”需分别加上脚注 “A length of red string, a symbolism of match by Yue Lao, who is a Chinese deity in charge of marriage between man and woman” ; “Bowing and kowtowing is a ritual to show reverence for one’s elders, superiors and especially the emperor as well as the power that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human being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两者的内涵显而易见,但目的语读者却知之甚少,故添加注解帮助译入语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婚姻习俗。

(3)上古神话文化负载词

嫘祖文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炎黄二龙相斗,后化干戈为玉帛结成联盟,于逐鹿大败蚩尤军团的故事。嫘祖,黄帝,炎帝,蚩尤等作为中国上古之神,与西方诸神存在不同——中国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以希腊神话为例,其中大大小小的神都是满身烟火味,这些神除了在力量与能力上高出凡人外,在情感性格方面与人是一样的,每个都个性十足。”。[21]而反观中国上古之神,他们以安黎民苍生,天下社稷为己任,十分注意品德修养,成为高尚道德的象征。嫘祖,黄帝,炎帝,蚩尤不仅代表了中国上古之神,也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与哲学观。在外译时,选择以音译法推出中国上古之神,再辅以注释向读者深度阐述其文化内涵。如黄帝可译为 Huangdi,the god and the head of the tribal confederation in the mythology of ancient China. He is said to be the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and is now regarded as the initiato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primogeni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4)纪年历法文化负载词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一直沿用至今。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嫘祖文化中详细描述了嫘祖黄帝及其史官大挠利用对天象观测始作甲子之事。干支纪年盛行于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沿用至今。在翻译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可结合音译与汉语两种表达方式对照,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纪年历法。

Heavenly Stems(十天干)

10 Heavenly StemsJiaYiBingDingWuJiGengXinRenGuiChinese Character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 Earthly Branches(十二地支)

12 Earthly BranchesZiChouYinMaoChenSiWuWeiShenYouXuHaiChinese Character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音译与汉语对照表简单明了,但无法传递文化内涵,故需添加注释:“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ing system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which is used to record days as well as in Feng Shui and divination in the past, but now it’s not only applied for counting hour, day, month and year but also greatly used in Chinese astrology for fortune-telling.” 这样深度阐述干支纪年功用及演变,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其内涵的理解。

(5)宗教体系文化负载词

嫘祖文化中还提到了在中国道教神仙体系中重要的角色“王母娘娘”。她与希腊神话中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等诸位女神一样极具神话魅力。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为“Wangmu”保存其异质性,再添加注解“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a Chinese goddess known from ancient times in Taoist culture.”进一步介绍中华道教文化中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的女神。

(6)中药典籍文化负载词

嫘祖生活的上古时代,常以药草治百病,嫘祖文化中涉及许多中医药材,如“车前草”“白头翁”“忍冬藤”。中药命名一般根据形态、气味、颜色、功用、产地、药用部分、采收季节、传说故事等诸方面的特点,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车前草”因传说长在马车前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在翻译这些药名时,可从译入语中找到对等表达,同时可添加适当的解释增加读者阅读兴趣,降低专业术语带来的阅读障碍,生动再现源语文化内涵。嫘祖伯父歧伯是上古医学圣手,黄帝常与之探讨病源、医理及治疗之术,并以问答方式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之中。后人出于对两人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黄帝内经》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似或对等的表达,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Huangdi Neijing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Emperor Huangdi),一方面尽量保留原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时利用注解突出黄帝撰写医药经典的伟大功绩。

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一直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中译外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融合,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重大使命的途径之一”[22]。嫘祖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至今嫘祖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以译介推动嫘祖文化“出海”,不仅顺应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同时扩宽了嫘祖文化的研究视角和传播范围。嫘祖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给目的语读者带去新的文化体验,但其桑蚕丝绸文化、婚嫁习俗文化、上古神话、纪年历法文化、宗教文化、中药典籍文化负载词也为翻译带来了困境。在外译过程,灵活应用异化归化策略,使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最大限度为译入语读者展现嫘祖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嫘祖黄帝走出去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嫘祖养蚕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嫘祖养蚕的故事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嫘祖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