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英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 528000)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者脑内动脉闭塞狭窄从而引起破裂。一侧脸部、手/腿部突感无力、猝然昏扑、半身不遂;神志迷茫等均为该疾病患者最常见症状[1]。病情较重者可直至死亡。即便治疗起效,但是患者后期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为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压力。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12,年龄60岁-75岁,平均(70.36±2.5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6:16,年龄61岁-75岁;平均(70.55±2.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1)健肢活动:使用健康的上肢进行洗脸、进食、写字、系鞋带等活动;用健康上肢举起下肢,进行双下肢横向运动;指导患者仰卧位,2 min-3 min闭眼全身放松,适当进行床上翻身、坐卧、起坐训练,保持运动平衡控制,利用夹腿运动、桥式运动等锻炼下肢。(2)关节活动:取卧位姿,根据姿势的正确性、适应性等顺序从近端到远端进行肩关节、肘关节、手关节的运动,随病情恢复情况和身体情况逐渐进行单关节运动,运动方向以对角线方向为主,视线紧对手指,手眼协调、循序渐进进行运动;当病情恢复至一定程度时,可选择相对复杂的运动动作来全方位活动肢体,并且制定针对性的锻炼动作和锻炼时间[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提前编制并印发相关教育手册;该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发病病因、治疗措施、预后情况、常见并发症。并在手册最后一页附一张健康管理表,该表内容包括标注正常血压、血糖等数值范围,更加方便患者自查与自我控制。对患者在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干预措施,以便减轻其心理负担;指导饮食以及相关锻炼措施。设计一张自评量表,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患者情况、饮食、药物、活动等方面情况。在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期间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充分与患者展开交流,进行鼓励以便增强其治疗积极心和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对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本科室自制问卷,每项分值为0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2 对比患者对此次健康宣教的掌握程度 采用自测健康教育评分量表(SRHMS),主要调查项目包括运动、饮食、药物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每项分值为0分-10分,最后算总分,总分≥85分为掌握,70分-84分为基本掌握,≤69分为未掌握[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差异。
2.1 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对比患者对此次健康宣教的掌握程度 观察组:掌握26例(81.2%),基本掌握5例(15.6%),未掌握1例(3.1%);总掌握度96.8%;对照组:掌握16例(50.0%),基本掌握10例(31.2%),未掌握6例(18.7%);总掌握度81.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4.010,P<0.05)。
表1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Mean±SD)
脑卒中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产生障碍,造成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下降;想要改善上述现象,就必须获得生活自理能力。以往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早期对其进行救治,可以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运动康复医学强调综合协调、强度适中的对脑卒中患者开展训练,最大限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全面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参与到社会各项活动中。肢体运动运动目的是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重返社会。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传播脑卒中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对正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患者开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对该疾病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患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还全面增强了社会和谐的责任感;提高健康水平,缓解心理压力,全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延长寿命并全面提升生存质量[4]。
综上,对脑卒中康复护理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情况,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