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荩洁,张培影,张学萍,孙红侠,张晓瑜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慢性心力衰竭大都是患者出现持续性的心理衰竭病症,主要由于患者受到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言行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自身的心肌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心肌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室正常泵血功能,导致患者的心室功能下降。患者患病之后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尿潴留、疲乏无力等病症[1]。所以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临床领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和心肌重构,减少患者心力衰竭的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及时采用必要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们就本院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对其采用时机理论下的家庭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59岁-87岁,平均年龄为(69.7±4.9)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为55岁-85岁,平均年龄为(68.4±5.1)岁。排除严重肝脏、肾脏器质性病变患者、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照顾人员中,男性15例,女性29例,年龄为36岁-52岁,平均年龄为(41.9±2.9)岁;对照组照顾人员中,男性14例,女性30例,年龄为37岁-56岁,平均年龄为(42.1±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主要在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手册的发放,对患者的照顾者进行相关病症知识和患病因素及治疗方式的介绍,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慢性心力衰竭发作的情况进行分析[3]。实验组的主要护理方式如下:(1)时机分期:基于实际理论的条件下,以时机理论作为主要框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症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对患者的患病特征、病情发展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后,由专门的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阶段划分,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到入院接受治疗,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症反映进行观察的阶段定义为诊断阶段;从患者开始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到病症稳定的阶段定义为药物治疗阶段;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到距离患者心力衰竭病症发生3个月后的阶段定义为调整阶段;从患者出院后3个月到半年的阶段定义为适应阶段[4]。(2)诊断阶段:在诊断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症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方法、预后知识等进行宣教,可以以组织会议、健康知识手册、对应辅导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教授,在此阶段,护理人员还应带领家属和患者熟悉周围环境[5],根据患者的病症及时对患者进行病症情况的反馈。(3)药物治疗阶段:在患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之后,需要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的生活环境进行打扫,及时开窗创通风,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解决,对患者进行疾病方面的信息传授,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患者即将出院之时,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术的传授,叮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完成相关的康复训练[6]。此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叮嘱患者家属应多予以患者陪伴,对患者进行情感支持。(4)调整阶段:在调整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居家照顾患者的相关知识介绍,叮嘱患者必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教授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让家属予以监督,教授患者病症发作之后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必须定期进行随访,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观察。为患者提供专门的专家门诊,制定对应的时刻表,为患者准备24 h咨询热线,以微信公众号或者群聊等方式,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患者之间能够通过交流沟通,加强对彼此病症知识的掌握,提升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互诉衷肠,找到彼此患病之间的共同点,一次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使患者能够积极进行病症治疗,强化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应用意义显著。(5)适应阶段:此阶段需要以相关的健康知识书籍对患者进行预防病症知识的教授,需要定期开展社区知识讲座,加强患者家属和患者对相关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的掌握,政府及有关部门还需要联合社会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组织开展家属交流会议,让家属对照顾患者的心得进行分享,为照顾人员提供情感和技巧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观察评价,评分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采用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及照顾人员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焦虑感和抑郁感越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实验组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及照顾人员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和照顾人员的焦虑程度为(31.22±4.15)分,对照组为(58.71±5.96)分,实验组抑郁程度为(29.85±6.12)分,对照组为(57.86±4.81)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Mean±SD,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病症严重期间,需要入院进行治疗,以缓解患者病症,降低患者死亡率,经治疗后,患者病症会趋于稳定,此时患者会在家进行恢复,患者受到病症影响,身体承受较大痛苦,心理也备受折磨,所以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疾病信息传授,对照顾患者的人员进行照顾技能的指导,且患者的家人和社会的鼓励与支持均是提升患者康复速率的关键,对照顾者的照顾需求进行满足,有利于减轻照顾人员的心理压力,加强其对照顾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其规范照顾方法,提高照顾质量。采用基于时机理论下的家庭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和治疗的各个阶段,将照顾患者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对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对应的照顾方式,以不同的疾病信息内容和情感干预方式,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以时机理论作为基础框架,从诊断阶段、药物治疗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对患者进行不同分期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据相关研究人员证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照顾的过程中,会加重照顾者的烦躁心绪,严重影响照顾人员的正常生活,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低,照顾困难,采用基于时机理论框架下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够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还能够改善照顾人员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和照顾人员的焦虑程度为(31.22±4.15)分,抑郁程度为(29.85±6.12)分,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和照顾人员的心理状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及其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