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冬,赵佳
(大庆龙南康复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由于儿童的身体处于发育之中,各项功能尚未完全,疾病的发生可能自然相对较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科心血管疾病,其多是机体受到了病毒的侵袭,使得心肌出现炎症[1]。这类疾病在发生后,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高热、胸闷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如果未对这种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可能会引发其他严重的后果,如心力衰竭、休克等,这些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在既往的临床治疗中,以维生素的使用为主要方案,但是效果较差。随着近几年临床工作中的开展,不少学者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提出了联合治疗方案,即以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2例,年龄1岁-8岁,平均年龄(4.2±1.3)岁;观察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4例,年龄1岁-7岁,平均年龄(4.1±1.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其以维生素E、辅酶Q10、复合维生素B等药物口服为主。同时,对患者给予极化液和维生素C的静脉滴注,剂量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实施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其中,环磷腺苷为青岛金峰制药生产,批号为H20051555,每支20 mL。将1支溶于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日1次。在维生素C的用药上,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在两组患儿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临床症状加强监测,一旦存在异常,需要对用药进行调整。
1.3 评价指标 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正常,则认为治疗显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体征改善,则认为治疗有效;如患者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则认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比较[n(%)](n=30)
目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数量相对较多,严重危及儿童的生命安全。从发病机制上看,多是机体心肌受到病毒的作用,出现了细胞坏死、变质或者炎症等现象,诱发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疾病的发生,会使得患儿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心肌功能严重受损,如果未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将会直接导致患儿死亡。在当前的医疗研究中认为,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关键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现状,促进心肌功能恢复。而常规的治疗方案以维生素的使用和辅酶的运用为主,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行优化患儿的心肌细胞功能,但是效果一般,不能够保证治疗的完全性[3]。在这种状况下,部分医学工作者提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运用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其中,环磷腺苷属于蛋白酶激活剂,能有效地促进腺苷环化酶对三磷酸腺苷的作用,从而产生核烯酸衍生物,使得细胞内物质代谢与生理机能调节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所好转。同时,这种药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使得心肌收缩力得到改善,心血循环得以优化[4]。在本研究中,使用常规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使用联合治疗的为观察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促进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发挥,优化治疗效果,值得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