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满钞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现阶段,心跳呼吸骤停在我国临床上属于是一种危急重症,其病因比较多,若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将会在短时间之内引发不可逆性脑死亡的情况,并且,本病还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1]。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1.2%-1.4%的范围之内[2]。本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分析心肺复苏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87例,男性64例,女性23例;年龄在3个月-90岁之间,平均(60.25±13.68)岁 。患者经检查确诊符合心跳呼吸骤停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的家属都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排除各种终末期疾病者、存在不可逆死亡体征者。
1.2 方法 根据CPR2005和2010指南,对本组87例病患施以心肺复苏治疗。其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标准为:CPR后患者于起搏心律亦或者是自主心律下血压能够维持在90 mmHg/60 mmHg及以上的范围之内,亦或者是平均动脉压在60 mmHg及以上的范围之内,且维持时间>24 h,脑功能CPC分级为3级及以下。按照上述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有44例为复苏成功组,有43例为复苏失败组。综合分析患者的性别、目击者进行CPR比率、年龄、发生在院内、首次医疗接触到CPR开始时间以及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等因素和自主循环恢复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分析 复苏成功组的平均年龄比复苏失败组低(P<0.05)。复苏成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CPR开始时间比复苏失败组短(P<0.05)。复苏成功组的目击者进行CPR与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比例比复苏失败组高(P<0.05)。见表1。
2.2 相关因素分析 表2显示,目击者进行CPR、年龄、院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和自主循环恢复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通过调整之后,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目击者进行CPR、年轻为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的几个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
表1 两组基线资料的对比[n(%)]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能够对心肺复苏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有报道称,复苏成功和心跳呼吸骤停到复苏开始的时间这两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心跳骤停到开启复苏抢救的时间则是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显著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病患心肺复苏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减少其死亡风险。另外,年龄也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越年轻,其心肺复苏的成功几率就越高。
本组87例病患中自主循环恢复成功者有44例,占50.57%。复苏成功组的平均年龄、首次医疗接触到CPR开始时间、目击者进行CPR和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比例同复苏失败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目击者进行CPR、年龄、院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目击者开启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和自主循环恢复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
综上,通过在现场予以患者快速且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其复苏成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