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里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800)
脑梗塞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该疾病具有的起病迅速、发病较急等特点,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近年来,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率提高,导致脑梗塞发生率显著上升。该疾病需要及时入院治疗,否则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2]。虽然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药物较多,但是疗效甚微。本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下为详细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脑梗塞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患者无用药禁忌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7岁-79岁,平均年龄为(74.7±4.0)岁。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6岁-78岁,平均年龄为(74.6±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方法为: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吸氧、预防水肿等处理,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针对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的应给予对症治疗[3]。
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托伐他汀片,20 mg/次,1次/天;阿司匹林药物:100 mg/次,每天1次[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参数以及后遗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n=40)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对比(Mean±SD)(n=40)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对比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脑梗塞患者后遗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共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后遗症发生率为1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15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高发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针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脑梗塞作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与患者血脂异常有密切联系,尤其是血小板增加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类代谢异常也是导致脑梗塞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5]。
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药物有很多,其中阿托伐他汀作为血脂调节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塞患者中,该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过程,降低胆固醇含量,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并保护神经机制,起到良好抗炎、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将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进行联合,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粘附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从而有效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保证脑梗塞患者的身体健康。
本研究中,对脑梗塞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17.50%,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于治疗脑梗塞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改善血小板参数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