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振 吕奇志
静止性脑梗死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其定义为临床上无明确脑卒中症状或病史,而神经影像学资料却显示梗死病灶。随着头颅CT或MIR技术发展,静止性脑梗死检出率日益增加,专家学者们对这类现象认知逐渐深刻[1]。静止性脑梗死可能影响到急性脑卒中的病程和预后,或是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因此总结及分析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检查表现,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计划较为重要。我们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入住我院治疗的老年新发非静止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入选对象的首次颅脑CT检查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000年全国脑血管病专题广州讨论会制定的“脑卒中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中静止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④在鞍山市区居住≥5年。本组研究共入选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209例,男性126例,女性83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72±14.31)岁。对照组选择鞍山地区同期入住我院治疗的老年新发非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该组入选285例,男性176例,女性109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8.54±13.81)岁。
1.2 方法
1.2.1 颅脑CT检查方法:入选对象均在首次就诊时进行颅脑CT检查,机器使用GE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机,头颅部位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连续扫描10~12层。
1.2.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CT影像学特点均为计数指标,后者用率的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行组间显著性对照,P<0.05代表差异显著。
表1为两组患者首次CT影像学表现特点比较。结果表明,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组的小面积病灶和多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前者中大面积病灶和单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患者CT影像学表现特点比较[n(%)]
静止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中的一种亚型表现,或属于临床脑卒中的潜伏期,其实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完全无症状或体征者不多,大部分患者有轻微症状或体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中静止性脑梗死患病率较高,约在11.9%~28.5%之间。反复性静止性脑梗死预后不好,最终可发展为多灶性和大面积脑梗死,部分演变为血管性痴呆或延髓麻痹状态。病理学检查证实,静止性脑梗死病灶直径多<15mm,呈圆形或不规则型,病灶内为黏液状蛋白质和格子细胞,周边伴随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日臻进步,包括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成像(MRI)均为诊断、评估静止性脑梗死提供了可靠方法[2]。静止性脑梗死患者CT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影,MRI均质T2高信号和T1低信号,大多为3mm以上不整形小病灶。因CT检查经济、简单、快捷及准确,目前已成为诊断及评估静止性脑梗死的重要途径。同时,总结及分析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首次颅脑CT检查表现及特点,可确认和辨别静止性脑梗死患病高危人群,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治疗计划提供指引[2]。因此,我们选择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入住我院治疗的老年新发非静止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入选对象的首次颅脑CT检查资料。本研究发现,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组的小面积病灶例数和多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中大面积病灶例数和单发性病灶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些结果告诉我们,病灶面积小和数目多是鞍山地区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常见特点。国内一些涉及到老年及不分年龄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报道[2~4]与本文发现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有一些显著特点,神经内科医师可根据上述发现,确认和辨别这个年龄段患病高危人群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治疗计划。同时,老年新发静止性脑梗死患者大多没有明确症状和体征,还应多做头颅CT检查,观察和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