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欧荣):
欧美跨艺术诗学(inter-art poetics)广义上指打破媒介和艺术界限,研究不同媒介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在诗歌批评领域,跨艺术诗学关注诗歌与绘画、音乐等非语言艺术的相互影响以及诗歌文本与绘画、音乐等非诗歌文本之间的转换或改写,又称“艺格符换”诗学(poetics of ekphrasis)。欧美跨艺术诗学的根源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和莱辛的《拉奥孔》,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是随着西方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而兴起的。欧美跨艺术诗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1965年美国学者克里格在一次现代文学研究会议上提交了《“艺格符换”与诗歌的永恒运动:重访〈拉奥孔〉》一文,拉开了20世纪跨艺术诗学研究的序幕。欧美跨艺术诗学在90年代发展为一门显学,其核心概念“艺格符换”一直是研究热点。
本专栏组稿四篇,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对美国现代派诗人哈特·克兰、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德国现代派诗人里尔克及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诗作进行了解读。美国学者赫弗南在《语词博物馆:从荷马到阿什伯里的“艺格符换”诗学》中以布鲁克林大桥本身并不再现客观物象为由,将哈特·克兰的长诗《桥》排除在“艺格符换”诗之外。欧荣与王高桂合作的《诗画之桥——哈特·克兰〈桥〉中的“艺格符换”》一文反驳了这个观点,并指出《桥》的主体意象布鲁克林大桥虽然并不再现其他事物,但诗歌文本所展现出来的“艺格符换”元素仍然值得探究。该文从视觉艺术向听觉艺术的转换以及时间艺术向空间艺术的转换两个方面探讨该诗作中的“艺格符换”,并挖掘诗人一贯追求的诗学原则——“隐喻的逻辑”与“艺格符换”之间潜在的联结关系。西方学界对华兹华斯的诗歌与视觉艺术的关系一向存有争议,章燕在《对话与互动中的生命力——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视觉意识与想象》一文中指出,华氏诗作中始终存在着鲜明的视觉意识,这种视觉意识与想象力具有紧密的联系,表现为两个层面,即早期的从眼见到心灵之见与中晚期的眼见与心灵之见的交互生发,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力与心灵的跃动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杨柳在《从风景画到肖像画——里尔克的诗歌与绘画艺术》一文中探讨了里尔克在德国沃尔普斯韦德画派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证里尔克在诗学中证明了风景画艺术和肖像画艺术的自我解构与交互功能的价值存在及其长期在绘画及雕塑艺术浸润下发展起来的艺术思想与诗学演绎,为深度解读里尔克提供了有效的方略。张远帆的《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的“艺格符换”》一文探究了莎士比亚的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诗歌文字对视觉艺术的图像呈现和诗歌艺术对视觉对象的跨符呈现与符号映射,力图剖析诗歌与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转换与再现,引导读者/观者体验莎翁独特的诗歌艺术。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展示跨艺术诗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在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上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研究,而是将视角触及绘画、音乐、电影、行为艺术等新媒体/多媒体艺术,探寻跨艺术转换,拓展研究范畴,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