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舸,刘 熹,李志春
滴水以聚——细胞工程建设筑牢健康成都之基
叶晓舸1,刘 熹1,李志春2
1.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成都,610041。
成都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的问题,这给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为此,成都市在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方法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路径,最终形成了“自上而下树立健康理念,从下到上汇聚健康细胞”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为具体抓手,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健康中国;健康成都;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计划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区在1987年发起,其理论基础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念和《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以健康承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开展多部门合作加强社区参与、注重创新和健康的公共政策为特征[1]。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其核心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融入健康理念,解决健康问题,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和工作,形成健康人群、环境和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城市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和要求,健康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内容[2]。2016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包括成都在内的38个城市作为第一批国家试点城市。虽然中国在如“卫生城市”等活动中积累了通过大规模社会运动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健康的经验,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健康城市,中国既缺少理论也缺乏经验[3]。这就需要试点城市自行探索适合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有着“天府之国”之美誉,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常住人口约1,600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正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的问题,这给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压力不断加大,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这些都是需要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好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为此,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康治理为路径,积极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方式,倡导全市所有单位与个人积极参与维护与改善环境、提高和促进健康认知与行为,并将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构建起一座汇集万千健康细胞的特大型健康城市。
成都市在探索健康城市建设具体方法的过程中,结合城市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并逐渐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即:将健康建设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家庭等社会基础单位,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健康理念进家庭、进单位,形成聚集多个健康家庭和单位的健康社区;即而,在汇聚大量健康社区的基础上推动健康街道(乡镇)的建设,从而带动区县的整体健康氛围;最终,全面推动健康城市建设。与“从下到上汇聚健康细胞”这一工作模式相辅相成的另一条线路,可以将其概括为“自上而下树立健康理念”,即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市民中开展专题健康培训,提高其对健康及其价值的理解,以促使政府与各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将健康理念融入其中,也增加了市民的参与度。
一是在政府层面按照“大卫生”“大健康”“大服务”“大共享”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领域、各部门的活动、政策等进行统筹。将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二是通过开展健康家庭的建设,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树立“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成都市坚持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的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形成共享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的社区健康生活共同体。
一是通过有效探索,率先编制了成都市健康街道(乡镇)、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健康家庭标准(试行)和评估程序,从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在标准编制中体现地方特点。不仅在标准中首次增加了健康家庭与健康街道(乡镇)的创建内容,更是扩展了健康单位的行业涵盖范围。特别是考虑到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每年接待游客上亿人次这一地方特点,成都市在健康单位建设中明确了健康农家乐的创建标准,体现了成都的地方特色。三是完善建设方案,全面推动区县一级的健康细胞工程的创建。改进考核模式,完善市级健康细胞工程单位的评选与退出机制,率先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市、区两级健康细胞工程评价模式。
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开展效果评价成为持续推动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成都市要求各创建单位在工程周期开始前开展基线调查(或开展社区诊断)以了解本地或本单位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科学的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并在工程周期结束后开展对同一工程周期建设的效果评价,这样有助于单位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了解自身前后的发展变化,以制定针对下一工程周期的综合干预策略改进方案,形成“基线调查—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的工作闭环。同时,着力打造特色亮点,全面推广优秀健康细胞建设经验。组织开展了成都市健康城市建设十佳案例评选活动,发动全市各级各行业对身边的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挖掘,并通过专家评审以及微信群众投票评选出最终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健康细胞工程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通过将“健康成都”专题培训纳入成都市委和区(市、县)党校的培训体系以及健康细胞建设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中的广泛开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牢固树立了以“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为理念的全面健康观,从而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从健康角度思考问题,将健康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最终促进自然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
成都平原渠系纵横,川西林盘众多,通过健康乡镇建设,成都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既保留着传统川西坝子特色和原汁原味川西文化精华,又展示了天府之国飞速建设发展的崭新成就。在此基础上,成都市科学规划了全域三级天府绿道体系,统一了规划建设标准。每年新建绿道上千公里,让市民切身感受绿色生态,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治理“城市病”。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与社区发展治理相结合,真正做到还权于基层社区,扩充基层权利;赋能于社区民众,充实民众能量;归位于自治组织,保障社区管理。努力探索出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城乡健康社区发展道路。
成都市实施提升市民健康素养行动计划,每个居民家庭都能够获得一本健康城市市民读本以及一份健康生活工具包。这一项目得到政府财政经费专项保障。同时,组织专业机构针对这些项目开展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价,了解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情况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项目,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获得感,激发了市民主动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热情。
健康城市建设特别是健康家庭建设的广泛发动,使得爱国卫生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参与支持狂犬病等重点疾病监测防控工作,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乡村健康教育、免费义诊等不再是政府一头热。2018年底,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4岁,呈现城乡人均期望寿命差距逐步缩小的态势。健康乡镇建设的效果评价发现,开展健康建设的乡镇居民每日吃早餐的居民比例从65.5%提高到68.3%,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比例从50.4%提高到57.5%。
成都实现健康乡镇建设与特色镇建设协同推进。在原卫生乡镇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确立了“高端项目为龙头、生态农业为基础、农家旅游为配套”的健康乡镇产业发展思路,让村民多渠道增收。仅2018年上半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就超过4,76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5.93%;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38.24亿元,同比增长达17.27%。通过调查发现,健康乡镇的年平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创建前的增幅为1.8%。
通过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街道社区与镇村干部经常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沟通,群众的心里话有渠道讲,有问题能及时解决。各级基层党组织引导组建各类社会自治组织,成为联结群众的桥梁和基层治理的多元稳定支撑。群众间大事小事相互帮忙,大病小病相互照顾,相互谦让、诚实守信成为社区及乡村院落的美德。
成都市在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方法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路径,最终形成了“自上而下树立健康理念,从下到上汇聚健康细胞”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为具体抓手,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并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通过加强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以及群众对于“大健康”的认识,不仅让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认识到健康一事非卫生系统一家之职,其他系统制定的政策也影响着人群健康,也认识到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各系统各部门整合政策、协同治理、共担责任,甚至和民间团体协同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这就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增加了群众对健康的关注。
通过有效探索,率先编制了成都市健康街道(乡镇)、健康社区(村)、健康单位以及健康家庭标准和评估程序,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建设单位的反馈不断修订完善。全面推动区县一级的健康细胞工程的创建,同时改进考核模式,要求市级健康细胞单位需在区县级健康细胞中进行优中选优,完善评选与退出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区两级健康细胞工程评价模式,从而真正做到创建有标准,晋级有规范。根据成都是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农家旅游产业发达这一地方特色,制定了健康农家乐的创建标准,让许多农家旅游企业能够更加有方向性地开展健康工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游客人群。
成都市在创建健康社区过程中,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制定社区居民权责清单,明确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权力与责任,增强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大力宣传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组织开展与健康相关主题活动,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健康社区建设与健康家庭创建评比,引导群众算好卫生账、发展账、经济账,找准了利益链接机制,极大激发了群众“家家参与整治、人人维护环境”的热情。
成都市为了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群众影响力,连续组织、开展了全市健康城市建设十佳案例评选活动。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群众身边的健康城市建设的具体案例,社会反响热烈,两次活动共收到全市各级各行业来稿200余篇。这些来稿真实地反映了市民对健康城市建设的认可程度。稿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卫生部门的职能职责,显示了市民的“大健康”理念。评选活动在微信上的访问阅读量逾千万次,极大地促进了健康城市的社会影响。
[1] 翟羽佳, 郭倓, 尤海菲, 等. 国际健康城市计划的理论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4, 35(7A):50-53.
[2] 李长宁, 严丽萍, 卢永. 新时代健康城市建设的策略[J]. 中国健康教育, 2018, 34(6):545-549.
[3] 宫鹏. 发展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J]. 科学通报, 2018, 63(11)979-980.
10.16117/j.cnki.31-1974/r.201901006
叶晓舸(1986—),男,硕士,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yxge@163.com。
李志春(1972—),男,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预防医学工作,1142608938@qq.com。
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