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宝淞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西燕中心学校塘昶教学点,广西 上林 530504)
《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就在于它是以优美的文章和作品为主开展教学的,从小学到大学,每一本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将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强勇敢、努力奋斗等优秀品质有效的进行引导和建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育人理念,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首先要加强教学第一关的把控,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大肆渲染,从而让德育教育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设计以及恰当的情景创立,在课堂导语阶段就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例如,在对学生开展《七律·长征》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红军长征时的短暂纪录片和图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红军在进行长征时的艰苦条件。通过这种情景创立,让学生在导语阶段就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大量的兴趣,让学生对红军老前辈产生敬佩之心,并将艰苦奋斗、永不屈服的精神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培养其优秀的精神。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由于其广泛化、内涵化的特点,使得语文课的育人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确定,即语文课程在进行育人时,不能进行口头说教,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渗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
从古至今,我国教育学家就十分推崇通过朗读来对语文课文的内涵进行理解和学习。对于语文课文来说,其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因此采用多读书的方法能够有效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将语文课文读顺、读熟了,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也能够更加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当中,感受到人物思想带来的感染熏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行具体的阅读时需要借助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描述人物形象的方法, 还能够将人物所蕴含的崇高思想以及优秀品质得以体会。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大量品德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这些人物形象的道德号召力。
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课堂练习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堂练习的反馈,教师能够对教学难点有一个更清楚的定位和认识,从而将教学重心进行适度的倾斜,苦下功夫,从而更好的渗透育人理念。
我国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德育教育当中。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将总结性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进行《圆明园》这一课程的学习时,通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内的诸多文化瑰宝以及其价值,将其和当下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进行对比,深刻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将努力奋斗、建设祖国作为学习奋斗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而在加强学生的写作时,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心里话,避免“假大空”的写作方式,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于学生做人的要求,在进行写作时,需要努力将写作和生活有效地融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写作明白做人的道理。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塑造。通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的现象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调查,感悟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的同时,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这对于学生良好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