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路径的探索
——以《朝花夕拾》导读为例

2019-01-14 12:36
江苏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业已进入初中学段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的教材一直都是由单篇文章组成,阅读教学也历来以指导学生进行单篇文章的阅读为主。如果以单篇文章的阅读指导方法套用在整本书阅读上,显然是不匹配的。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路径,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如何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成为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8年11月在第30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上,我执教了一节《朝花夕拾》的导读课。我把课题定为“夕拾朝花为哪般”,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朝花夕拾》。这一节导读课,渗透着我对整本书导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对整本书导读路径的探索。下面我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

一、任务性导读:激发想读的欲望

阅读首先是要能读下去,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即充分调动起他们“想读”的欲望,如果学生不肯自觉自愿地沉浸在书中,再怎样导都无济于事。因此在读之前对整本书内容的激趣就显得尤为关键。

《朝花夕拾》是一本真实反映鲁迅人生轨迹的纪实散文,是鲁迅审视自己一生的真实记录,被认为是研究鲁迅最为可靠的史料之一,所以《朝花夕拾》在鲁迅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全书由10篇散文组成,从篇幅来讲并不算长,但是鲁迅文章的风格决定了鲁迅文章理解上的障碍。虽然研究专家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语言优美、内容浅显,非常适合初一学生读。但在现实教学中,我发现《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就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头疼,学生搞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学生在阅读《五猖会》前会认为写“五猖会”肯定是写那个会是如何的生动有趣,和儿时的鲁迅一样的想法,事实上文中根本没写到五猖会的具体场景,学生阅读后大呼上当……10篇文章,学生真正能读懂的其实没几篇。

学生不了解鲁迅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如何能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意?所以,如果只是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只是在教师的逼迫下,硬着头皮读书而已。

其实,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一些内容比较宽泛且能操作的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归纳答案,把冗杂的内容勾连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一点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且读有所获。

比如读《朝花夕拾》前,我设计了几道思考题:

(1)列出书中作者回忆的人物,理清这些人物和作者的关系。

(2)列出与这些人物相关联的具体事情。

(3)10篇文章都是作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者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后一篇回忆什么人什么事,在前一篇中往往有伏笔,请找出前后篇之间相关联的内容。

(4)找出每一篇中不是作者回忆的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是针对什么情况说的,和回忆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5)你觉得哪些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哪些内容无法理解?

(6)这些回忆涉及作者哪些方面的生活?

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引导学生阅读要有目的,可以说是任务驱动型阅读,这些问题如果能在阅读中自我解决,那么学生初读《朝花夕拾》的任务就算完成,熟悉整本书的目的也能基本达到。做任何事一旦确立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兴趣。所以,学生在初读整本书时,教师还是需要设置一定量的内容阅读题,让学生沿着教师设定的路标前行。

二、资料性导读:发掘探究的热情

在学生初读10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在学生自以为有所得以后,教师可以以初读前设置的思考题4“找出每一篇中不是作者回忆的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是针对什么情况说的,和回忆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和思考题5“你觉得哪些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哪些内容无法理解”为切口,带领学生探究鲁迅这么写的前因后果以及目的。

例如,阅读第一篇文章《狗·猫·鼠》,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作者信手拈来的内容也较杂,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是作者对奶奶的回忆、对“隐鼠”的描述,但对文中猫、狗、鼠具体的象征含义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当时的处境。而这些资料的收集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难事,学生都能很快搜集到,借助这些资料就很容易加深对《狗·猫·鼠》的理解。

再例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琐忆》等文章时,如果只读文字表面是很难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资料导读法,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一旦遇到文本文字表面无法解读的时候,就应该引入其他资料。这样的引导阅读就把阅读研究中的“知人论世”的方法不知不觉教给了学生。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浅阅读。

加入资料性的导读,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感觉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座宝藏,有发掘不尽的财宝。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会高涨,带着这股热情再次进入整本书的阅读,此时的阅读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那么这样的引导就达到了目的。

三、讨论性导读: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果说上面两个导读,教师仅仅是设置路标,让学生沿着路标自行前往目的地,自行捡拾路上该拾的东西。而讨论性导读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下的阅读,这个阅读是建立在以上两个导读的基础上,目的是要把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

我在上这一节课的讨论性导读环节时,设计了三个主问题,统领整本书的阅读。

(1)请回忆《朝花夕拾》中的有关内容,模仿下面句式,说一说作者印象深刻的人(物)、事。(示例:作者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物是一只小隐鼠,因为小隐鼠可怜可爱,作者把它当作墨猴。)

(2)作者为什么要“从记忆中抄出”这些人和事?

(3)你认为《朝花夕拾》是怎样的一本书?

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回忆读过的内容,归纳表达,涉及整本书。学生的回答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作者最喜欢的动物是……,理由是……

作者最喜欢的读物是……,理由是……

作者最讨厌的读物是……,理由是……

作者最敬佩的人是……,理由是……

作者最盼望的盛会是……,理由是……

作者最喜欢的鬼是……,理由是……

作者最尊重的老师是……,理由是……

作者最不愿交往的人是……,理由是……

作者最悔恨的事是……,理由是……

作者最想不明白的事是……,理由是……

作者最怀念的朋友是……,理由是……

作者最怀恋的地方是……,理由是……

这几类把《朝花夕拾》这本书文字表面的内容基本囊括了,这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所得,虽然仍属于表面化的东西,却是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这节课探究的重点,这是引导学生由表层到深层的根本问题,是整体理解全书的精髓所在。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师:大家说的内容,基本涉及整本书,大家对《朝花夕拾》的内容确实比较熟悉。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家乡的这些陈年往事?用作者的话说,这些内容都是从记忆中抄来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读了一段小引中的话)我感觉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

师:人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回忆家乡往事?

生:离开家乡很久。

师:鲁迅自17岁离开家乡后,只有三次短暂回乡,其余时间都在外地,其中一次是回家卖掉老屋,在家乡已经没有鲁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了,唯有儿时的记忆。鲁迅是个游子,思乡是情理之中的。那么,我们在读《朝花夕拾》时,应该领悟作者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生:留恋、热爱、淡淡的伤感。

(板书:游子—思乡的寄托—留恋、温情)

师:作者从回忆中寻找温情,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过得很不开心?

生:根据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当时不仅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还不时受到反动文人的口诛笔伐、一些学者的排挤,日子难过。

师:人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往往会回想起曾经的美好,这也是作者写回忆文章的一大原因。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否读出鲁迅面对不好的局面,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生:作者利用回忆往事继续反击对手,绝不屈服……

师:作者不屈服,从回忆中汲取力量,借回忆来继续战斗。因此,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还应该感受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生:一种不屈的斗争意志,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信心勇气。

(板书:斗士—斗争的武器—不屈、勇气)

师:好,我们刚才聊了思乡的话题,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作者这10篇文章中回忆的内容并不全是故乡绍兴的?

生:《藤野先生》是日本的,《琐忆》是在南京。

师:回忆南京、日本的事,实际上作者在回忆什么?

生:作者的读书经历。

师:回忆青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从求学的经历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思想的演变。在求学中,作者的思想不断完善,最后走上以笔作为武器的文学创作之路。可见,作者是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回忆自己思想性格形成过程。

师:所以,我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还应该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作者的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板书:文学家—成长历程—上下求索)

师:作者回忆一些曾经给他的成长留下深刻影响的人和事,实属正常;但作者还专门写了“迎神赛会”“无常”这个鬼,为什么?

生:作者当时小,好奇心强。

师:好奇、凑热闹是一个原因;但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反封建是他的一贯主张,比如他批判《二十四孝图》,但“迎神赛会”“无常”这些东西明显也是封建迷信啊,理应遭到鲁迅的批判,但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吗?

生:没有。我反而从语句中感觉作者非常喜欢,语句中流露出赞叹。

师: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看到了这些民风民俗中积极的一面,老百姓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憧憬理想,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这个角度上看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不能一味批判,一棍子打死。

(板书:先驱者—反思文化—责任担当)

师:我们这节课从四个角度,和大家一起聊了聊《朝花夕拾》的目的意义,当然这本书可深入挖掘的东西很多。通过这节课,老师想告诉同学们的是,读书不能只满足于了解一下内容,更要通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这样读,书中的文字才能“站”起来,走进我们的心里。

四、单篇性细读: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不可能详细讲解这一整本书,但可以选择其中几篇或几个片段,带领学生来一番“精耕细作”,让学生明白如何细读一篇或书中的经典片段,从而起到方法的引领作用。

我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不可能每一篇都详细讲解。怎么办?我认为,可以以单篇学习分析为主,重点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也可以另外选择1~3篇作为重点阅读篇目进行学习讲解。下面我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说说如何读出文字里的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半部分,一般认为是记叙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摧残,真的是这样吗?细读文字,就会感觉不是这么回事。下面是我引导学生读“师生共读书”的一段解读。

师:大家注意到学生读书的内容和老师读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读的没有标点,老师读的有标点。

师:对!古时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根据读书人对文章的理解而自行断句的,在古时这叫句读。我们从学生、老师读的内容,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生:学生不理解文章在瞎读,老师理解文章,读得很有意思。

师:学生不理解,但读得也很有意思。我们看学生是怎样一种神态。

生:(读有关句子)老师读书是陶醉在书中,学生读书是把读当作一件很好玩的事在做,而不是为理解文章在读。

师:那就是说孩子把朗读文章也当作游戏在做,这不就表明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玩的乐趣。我们来看前面一节中的这句话“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强调哪个字?

生:(读这句话)强调一个“也”字,表明作者感到很惊讶。

师:仅仅是惊讶?

生:更多的是惊喜,作者认为到三味书屋读书了肯定不能像在百草园那样玩了,因为三味书屋据说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想不到这里也有供玩耍的地方,惊喜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在成年人眼中的正常事情,比如读课文,孩子可以当成游戏来做;在成年人眼中不能玩的地方,孩子也能玩出滋味来;在成年人眼中课间那么短的时间不能玩,但孩子照样可以玩得忘乎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和前面写百草园的生活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写孩子玩的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琢磨精讲品味的地方很多,以上仅是一个示例,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鲁迅的散文是值得细细品味琢磨的,每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有耐人寻味的地方。只有深入文字中,才能得其精髓。

整本书阅读该怎么有效实施教学,具体的路径怎样,每个语文教师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探索,但不管路径多少条,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学生能读进去、理解进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