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高度”

2019-01-14 09:46章中林
青春期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度爬山塑料袋

■ 文 章中林

“起来!”我拽着她的手,对她喊道,可是她就是赖在地上不愿意动弹。

“都怪你,爬什么山?”女儿嘟囔着,站起身,低吼一句,“我回去了。”

“回去?答应的事怎么能反悔呢?”我起步上前,环住了她的腰。

女儿喘着气,嘟着嘴,僵持着,最后狡猾地说:“上山也可以,你得给我买本《子不语》。”

看我点了头,她才拉着我的手,又高高兴兴地往山上爬。这是女儿小时候爬山时经常和我演的一个戏码。

女儿自小身体孱弱,一岁半的时候还不能完全自己走路。那时候,我就带着她爬附近的白象山。山名虽为白象,但其实也就200米左右的高度。那时候,她名义上说是在爬山,其实都是我拎着她的一只手在往前走。

那种毅力,那种坚持,在今天看来,我对自己都感到吃惊。但是,等到她能独立行走的时候,我就不再伸手,而是坚决要她独自爬上山顶。我始终觉得,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能吃苦、敢挑战、不放弃,才是能令他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筹码。

刚开始的时候,让她跟着我独自爬山,她是状况百出,撒娇、哭泣、耍赖、逃跑,什么小花招都使了出来。对此,我却把它当作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一种正常的发泄和挣扎。不管是她一脸“黑线”,还是不理睬我;不管是她故意咳嗽,还是坐地抗议,我始终耐心地坐在她的旁边,给她讲故事,给她打气,有时还把她抱在怀里,悉心地呵护她小小的自尊。因此,尽管爬了许多山,但是她没有一次半途而废。

在我们爬山的过程中,别看她又哭又闹,可是一到山顶,她就蹦蹦跳跳的,什么毛病也没有了,拉着我说这里风景美妙,嚷嚷着说给她来一张特写。看着她振翅欲飞的小模样,哪里还会有来时路上的沮丧和煎熬呢?

渐渐地,她开始享受着爬山的快乐。我们一边拍着风景,一边和她说着有关山的故事,教她认识一路遇到的植物。这时候,她最愿意倾听,我就是给她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她也不嫌 嗦。回来之后,她还学会了用文字在网络上记录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用心地给每一篇文章配上图片。

时间一长,她渐渐地形成了习惯。两个星期没有爬山,她还会奇怪我们为什么不带她爬山。这时候,我们就开始带着她爬一些没有道路的野山。因为没有路,一路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寻找轻便好走的山路,清除厚实丛生的荆棘,跨过危如累卵的山岩,这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几年下来,她从未有过闪失,就是遇到蛇和马蜂,她也能做到处变不惊。

爬“牛角尖”的时候,远远地望见山坳里堆积着许多的空饮料瓶和塑料袋,一片惨白,看着让人痛心。“这么美的一个地方,怎么就没有人注意一下卫生呢?”她很是恼怒,拉着我跑下山,坚决要把这些垃圾清理干净。看到女儿有这样的意识,我自然高兴,陪着她整整清理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爬的山大多不是旅游和休闲的景区,没有人打扫故而会遇到很多垃圾。从那以后,爬山的时候,我和女儿都会带一个塑料袋。下山看到垃圾,就把它们捡拾起来带到山下。这么做,有时虽然会觉得麻烦,但是下了山,看到自己身后清爽干净的风景,那种心情真的很愉悦和满足。

爬山,于我而言,是一个全方位陪伴和教育孩子的契机;于孩子而言,是一个接触自然、锤炼意志的舞台。在这个陪伴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孩子成长拔节的声音。给孩子一个“高度”,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高度”,不是吗?

猜你喜欢
高度爬山塑料袋
我是一个塑料袋
我们一起去爬山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谈评课的“四度”
对塑料袋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