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班级活动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的。班级活动立足儿童立场,是活动内容、形式、目标等能够被学生以主体身份所理解、认同和内化的需要和保障。教育立足于当下,想象着未来,而属于教育范畴的班级活动,其儿童立场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儿童的立场”,应该有多维度教育语境下的诠释和实践。
任何能够走进儿童心灵的班级活动,都是与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心理需求、成长期待等积极契合的。在活动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这是属于自己的活动,是自己需要的活动,是帮助自己真切体验到成长愉悦的活动。
符合且能让儿童以主体身份体会到成长需求的班级活动,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关注了儿童此在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四年级某班准备开展“家务达人”班级展示比赛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整理房间、叠衣服、收拾书包等。这样的班级活动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儿童树立自理意识,锻炼其基本的自理能力呢?那就要考虑这个活动是在什么背景下组织开展的。如果这个活动仅仅是班主任个人认为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价值,便以权威的方式布置安排,儿童完全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参与的,其成长价值就值得怀疑。如果活动是与《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学习内容相结合,在儿童有参与愿望的情况下,且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那么活动的开展就是在回应儿童此在的需要,其成长价值就会在儿童身上得到积极体现。
具体的班级活动是否符合儿童此在的需要,既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期待,还需要将具体的班级活动放在一个时间段内和一系列班级活动中进行综合考虑,让具体的活动拥有更加真实、丰富的“背景”。例如,前文的“家务达人”班级展示比赛活动如果能够与接下来的外出研学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一活动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是自己的真实需求,一定会认真对待。
班级活动考虑儿童此在的需要,活动内容和目标往往都是从儿童日常学习生活表现中生发和提炼的。一位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发现一些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班主任发现这些小矛盾的根源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情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便认真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情绪管理的班级活动。重视角色和情绪体验并开展相关活动,而不是大量讲解有关情绪管理的理论知识,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科学选择。
一个班级内,学生在性格、兴趣、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班级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考虑实际存在的差异性,尽量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从活动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体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活动形式上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例如,一个班主任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班级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讲述照片故事、布置照片墙、班级服务岗行动等。每个学生选择的照片,都是自己心目中的“靓照”,讲述照片故事,就是在向同学展示自己的美好和骄傲;学生随机抽一张同学的生活照,根据对照片内容的观察和发现来赞美同学,既学着发现同学的美好,又让被赞美的同学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欣赏;布置照片墙,让教室里的一面墙因为每一个人的照片而亮丽起来;班级服务岗,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倾向自主选择,目的却是为大家服务……这就为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班级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总之,班级活动一旦与儿童此在的需要紧密关联、无缝对接,儿童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达成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很多一年级班主任第一次组织班级活动时都会选择“亲子运动会”。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处在“学步”阶段,开展“亲子运动会”,既能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和班级生活,又能积极促进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当中。
但是,笔者最近遇到一位一年级班主任,他设计的第一次班级运动会竟然不是“亲子运动会”,甚至没有邀请一位家长参加。这是为什么呢?这位班主任告诉笔者,之所以不邀请家长,不设计成“亲子运动会”,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思考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追求到底是什么?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有好奇,有困惑,他们需要的是尽快了解小学生活,建立对小学生活的正确认识,体验到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积极变化,从而树立自信,爱上小学学习生活。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一年级学生“断奶”。如果第一次运动会还是学生熟悉的“亲子运动会”,就很难起到“断奶”的目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班级活动中的儿童立场,第二个维度正是班主任对学校教育目标追求的正确理解。教师怎样理解儿童,怎样看待儿童的成长,往往要立足于学校教育的特点、目标追求,因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每天都浸润在学校环境中。
同一时代、同一学段的学校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有共性的教育追求,如“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等。这是班级活动开展的方向性目标,或者说是“指导思想”,很重要,却是笼统的、抽象的。具体的班级活动,要立足的学校教育特点和目标追求,主要是指一所具体的学校,根据地域特征、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培养愿景等,表现出来的能够在学校生活中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育人追求,以及教师对学校教育的科学而独特的理解。上述案例中运动会活动的开展,就是班主任以科学理解学校教育目标追求为基础,立足于儿童的成长需要做出的恰当选择。如果有的学校将在一年级开展“亲子运动会”作为一种学校特色活动,以体现学校对家校共育的重视,或者在具体活动设计中渗透了其他具体的儿童成长目标,这同样可以理解为是儿童立场的体现。
学校由一个个班级组成,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只要这些发展目标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它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班级活动设计开展时积极体现儿童立场的参照。
班级特色活动之于儿童的成长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独特的班级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共同创造属于班级每一个成员的成长记忆……教师真真切切地理解了儿童在哪里、往哪里走,打造的班级活动也就保障了儿童主体性价值的实现。
实际上,学校教育的追求也好,班级建设的愿景也罢,都是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情境,班级活动如果不能帮助儿童积极地理解和体验这些真实存在的情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就失去了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
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生活,最终要离开学校,走进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但成长目标的渗透和实现不是为班级活动本身服务的,也不是止于此在的儿童的显性发展,而是要让儿童自己成为自己的土壤,播下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力的种子。
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班级活动立足儿童立场的重要参照,体现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理解和态度,是一种以儿童自身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国对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从个体人的发展角度来理解,核心素养就是人生幸福和价值实现的保障。班级活动的选择、设计、组织等,以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追求,也是儿童立场的科学体现。问题在于,班主任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在班级活动当中,并让儿童体验到。班主任要避免从抽象的核心素养知识出发,不顾儿童的实际,设计组织自以为目标高大上的班级活动。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参照,衡量班级活动是否立足儿童立场,可以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表现等方面入手,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制订标准,对班级活动进行诊断和评价。班主任也可以在规划设计班级活动的时候,以活动目标定位的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活动规划设计中。如开展班级服务岗竞聘活动时,班主任就可以将“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
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班级活动立足儿童立场的重要参照维度,不是用成人社会标准来要求儿童,而是根据儿童年龄和能力实际,引领儿童在真实的体验中,为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步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