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宏伟 代彦武
德育资源的开发是将潜在的德育资源变为现实德育资源的动态过程。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德育上不能区分小学和中学,也不能将德育看成是小学德育和初中德育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既采用“一贯”的思维来统筹学校德育工作,又要适当区分“级段”,在具体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各有侧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循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新路径前行,在德育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学校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物型载体,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也能养成他们的文明行为习惯。
一是优化校内资源,开设“一馆”“一厅”“一廊”“一园”。如在学校一号楼二楼连廊处精心打造一个300平方米的“汉文化馆”,作为学生“礼”性品格培植的文化实践基地。该场馆有三个展区:汉服展示厅、国学大课堂、实践小舞台。又如将学校教学楼之间的长廊布置成文化长廊,或呈现世界各国的典故、风俗、礼仪的图文资料,或对已有的“文化长廊”进行修缮,彰显“德”性文化特色。这些场所建设促进了校园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二是拓展校外资源,寻求社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开辟德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将教育意义强、影响大的德育资源辟为学校德育基地,比如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外德育实践,以基地为依托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比如社区植树活动、志愿者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受道德的洗礼,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是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学校数字化标签。学校在“汉文化馆”“国学馆”布置了网络互动装置,方便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资料查找。在“互联网+”的理念下,拓展德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如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站、微博等定期进行优秀道德文化的宣讲和学习;开发基于“道德文化”的手机软件、微博等资源,拓展优秀美德故事、孝文化、礼仪文化等的培育广度。
德育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在德育课程的开发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校本德育课程框架体系。只有将“课程”建设植根于学生品德这个根本,才能确保优秀道德“因子”渗透课程、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在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校严格遵循“五项原则”:生活体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评价性原则;“五个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是拓展基础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等学科,始终把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落实放在首位,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主体探究、综合渗透”的研究实践。当前,学校学科教学中,教师们都关注到“把德育的因子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或者设计一定的德育生活情境、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德育活动的真实价值。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在德育资源开发中,教师一定要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一定要牢牢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学生“先懂事,后考试”。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不断开发适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校本课程,修订和完善《雏凤清声》《礼仪手册》《养成教育》等校本教材,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级段、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德育课程学习。
三是强化“融合课程”。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内外部环境入手,不断营造和优化育人氛围。关注、发展“隐性课程”,将学校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汉服文化融入“德育资源库”之中;利用“和美之声”广播站、板报、橱窗、文化墙等教育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文化熏陶;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德育熏陶。
活动是各种德育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德育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德育“活动体验”,使德育活动有意境、有意思、有意义。同时,通过“生活化”活动挖掘德育资源,让德育回归本原。学校积极引导,避免德育“灌输”,努力实践“积极德育”和“本色德育”。
一是通过“读”“品”“悟”来体悟传统道德的魅力。一方面,组织各类校园活动,如读经典、听讲座、讲典故、说孝道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故事的精髓,以教育学生在人文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利用重要纪念日和节日活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成人仪式等重要的典礼仪式,让学生知德识礼,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辩论赛”“道德知识竞赛”“道德典故大家说”“国学大讲堂”等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魅力。
二是通过“寻”“行”“做”来挖掘道德资源。寻访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寻访中发现、感知、内化。如学校开展了生活中“线”的寻访,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涉及规矩的线,斑马线、银行里的“一米线”、车站里的候车线……为什么要设这些线?人们遵守规则的现状如何?我们能做什么?通过寻访,学生更了解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规则内化于心,在寻访中德育悄悄浸润心灵。
三是通过“讲”“引”“带”来弘扬发展道德。德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源于生活、融入社会,从而进行生活化的德育。一要发挥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如2019年1月16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名学生感人微信:《“我妈妈是外卖配送员”,这个男孩的告白看哭了多少人》,学校以此为德育的重要契机,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宣传,通过典型事迹弘扬正能量,树立榜样,引领成长。二要挖掘和打造德育资源传播平台,善用、活用、巧用网络媒体平台。如2015年的“万国风情”主题研究,2016年的“民族文化”主题研究,2017年的“传统运动项目”主题研究,2018年的“二十四节气”主题研究。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道德形态浸润,为学生“德性”展现提供了舞台,拓展了德育的领地和场域。
在信息化时代,德育资源的开放性也是当代德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开放就是要摆脱课本的束缚,走出校园,贴近社会;开放也就是要进行德育方式和德育观念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唯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才能成就自我的强大;唯有不拘一格利用德育资源才能焕发德育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心灵世界因丰盈而具有深厚的德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