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是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进入职校的学生经过3年或者5年的专业学习后便会直接面临职业的选择。学生根据专业的不同特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首要原则,对专业的选择正确与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
但调查显示,目前职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程度并不高。通过对张家港地区四所职业学校189名学生的调查发现:第一,在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一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占比41.79%,听说过或简单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占比26.46%,另有31.75%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未接触过职业生涯教育;第二,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已经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占比26.46%,考虑过但不知道怎么规划的学生占比62.96%,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完全没有规划的占比10.58%;第三,学生中认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非常必要或者必要的共占比83.06%,认为可有可无的占比14.2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比2.6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职校学生并不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不会选择专业和职业。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职校学生渴望得到外界的帮助以及来自教师的科学指导,希望教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可见,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紧迫又必要的工作。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是要突出“以人为本”。对生涯规划的指导方式有许多,可以开设生涯课程,利用课堂教学来实施生涯辅导;或者利用班会课、生涯主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等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践与体验活动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的主要途径。《北京市中学生涯指导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来自453名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生涯指导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生涯规划课,其次是班会课、专题讲座和个体咨询”。[1]《浙江省中学生生涯辅导工作现状调查》也显示,生涯辅导形式多样,其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最为常见。[2]对张家港四所职业类学校189名学生的调查显示,82.54%的学生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走近生涯辅导。通过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晰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等,完成自我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下,学生挖掘出自己最大的职业潜能,确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需求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就业之路、发展之路。
班会课和专题讲座对于职业生涯教育中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课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专业发展趋势、社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对职业的向往等;通过“工匠精神”“劳模讲堂”等主题活动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产业工人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影响他们择业的因素等,指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了解职场动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为他们顺利就业、职业转换、成功就业创造条件。
学生进入职校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认识到哪些专业是适合自己的,哪些又不适合,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更符合自身特点?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一个有效途径。对189名职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在最初入校选择就读的专业时,58.7%的学生是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亲属的指导,10.59%的学生是因为同学或朋友的影响,真正因为对某种职业有所了解而选择就读某专业的仅占比24.56%。所以,在学生进入职校后,学校应尽快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经历初识专业、了解职场、体验职业乐趣、发现职场意义的良性过程,职业体验就非常有效果了。通过企业参观见习,学生借助看、听、交流等形式,走进车间,拉近自己与企业技术工人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岗位;通过跟岗实习,学生模仿、完成单项操作,了解产品,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对产业工人的要求;通过和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结合掌握的专业知识,认识岗位要求,认识职业需求,知悉自己的特点特长;等等。在职业体验中,若学生发现所体验的职业与自己当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就可以及时、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是学生在适合的教育下,重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教育进而接受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学校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的重要意义,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学校要有效综合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部门、德育教研组等力量,通过文化传播、专题活动、课程开设等多种形式来营造引导学生探索生涯规划的氛围。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发动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生涯辅导;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生涯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团体辅导、举行职业访谈、成立生涯辅导社团等形式来实施职业生涯教育。
以心理教师、德育教师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课任教师以及承担学生德育辅导工作的班主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力军,在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时,他们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自我探索、及时的环境探索、科学的学业规划、正确的生涯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教师通过兴趣量表、性格量表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我;通过对职业的介绍、专业与专业群的探索,让学生能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产业、行业及其在本区域的发展趋势;教给学生目标选择的方法、措施制定的要领,让学生学会自主做决定的具体方法;和学生讨论影响他们做决定的主、客观因素,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反复总结提高,提升决策能力。生涯指导要求职业生涯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加强自身对生涯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生涯辅导胜任力,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涯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积极进行生涯规划的行动力。[3]
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社会经验、自我约束能力等都相对薄弱,这也必然使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导学生主动探寻和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认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主动参加各种班会课、主题活动等,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自身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追求;主动参与环境探索,借助各类实践体验、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和需求,进行专业认知和职业分析。
学生还应在真实环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进车间,了解社会需求,对比自身实际情况,发现自己所长;通过与教师、企业师傅的对话,认识专业特点、尝试岗位实践工作、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体会社会职业要求。学生将体验转化为经验,在分析、思考、总结中,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高效管理学习生活,科学认识专业发展、职业岗位需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职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