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梅
高中教育的价值何在?它在哪些方面作用于学生,更为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学生发展?铜陵一中在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答案。据校长王屹宇介绍,学校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魅力的学校”为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德育体系,在确保教学质量高位攀升的同时,锻造和提升了学生“为学”时的思维品质、“为人”时的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怎样让学生有感情、有温度、有理性、有角度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同时又能发现自我、培养能力?《一中一月》提供了这样的平台。”王屹宇口中的《一中一月》是该校学生于2013 年3 月自主创办的一份报纸,一直以来,该报遵循“尊重事实,传播理想,开启民智”的原则,聚焦校园大型活动以及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调查、报道和评论。这份报纸分正刊和副刊两部分,正刊主要刊登校内新闻、社会热点、专题报道、人物采访等,副刊分为万象、生活、探索、文学四个版面。
“《一中一月》组稿团队是学校最前卫、最自主、最勇敢的学生团体,每一个《一中一月》成员都有那么一点勇于探险的精神和理想主义。”创刊人张弘毅如是说。
张弘毅在2013 年创办《一中一月》时才上高一,一天,他将一份独立制作的A3 纸大小的小报贴在学校公告栏上,引起了师生关注。小报虽然略显稚嫩和粗糙,但文笔大胆、尖锐,对学校管理提出质疑和批评。原本以为他会被政教处严处,没想到结果恰恰相反。“这个学生身上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是学校过去的教育很稀缺的。我们不应该压制他,而是要保护他、帮助他。”王屹宇说。
从此,《一中一月》成了学生个性成长的新阵地。学校提供印刷费支持张弘毅办报,并帮他把关,他也成了首任主编,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不断招兵买马,该报现有业余编校人员150 人左右。报纸虽被校方“收编”,但风格依旧锋芒毕露。从班级、学校到铜陵市的大事小情,都在他们的“针砭”之列。
作为评论文达50%以上的学生刊物,《一中一月》打破了以往校刊的常规运行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多角度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思想。目前,该报下设编辑部、宣传部、财务部、广告部等多个部门,并成立6 大新媒体,报纸每期印刷量达4000 份,社会取阅点37 个,每期约300 份流向省外,网站每月浏览量在2000 人次左右。
“学生们怀有一颗‘折腾’的心,常对学校批评多、表扬少。他们曾对食堂进行专题报道,很多事实都用数据说话,虽然内容‘扎心’,但报道对食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屹宇说,“《一中一月》有很浓的《南方周末》味道,这个味道保留至今。我认为,批评可以,但如何用正确的眼光打量这个社会,学校在爱护他们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和培养。”
铜陵一中教育者面对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与困惑时,持有的那份开明与宽容令人佩服。“我们觉得学生们很有思想,他们心里有话要说,就应该让他们表达。”王屹宇说,“《一中一月》虽然曾荣获全国校报评比一等奖,也于2016 年挂牌成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站,但学生从不承认这是一份校报,他们自称是‘独立’的第三方。我们很骄傲,它是学生的宝贝,就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呵护它。”
《一中一月》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三任主编刘文洁在办报时就遇到了困难,当时家长反对的声音特别多。据家长反映,刘文洁为了《一中一月》的采编工作经常忙到凌晨3 点,林泽宇作为《一中一月》企划部部长,花费较多时间拉广告,家长担心他们这样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便找学校商量能否让孩子们退出办报工作。家长、孩子、班主任三方对此有了一定的分歧。为了解决问题,学校专门举办了一期《一中一月》办报沙龙,把矛盾摆到桌面上谈。
两名学生的班主任方平当时参加了沙龙,“本来我担心家长、孩子双方尖锐对立,已做好了调停准备。可听了孩子们的交流后,家长的立场转变了,还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好好干。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孩子在办报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由衷地钦佩他们。”
后来,学校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规定《一中一月》主编高二时必须卸任。“《一中一月》对学生的品德修为和思维品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孩子的学习不仅没受影响,而且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方平说,“张弘毅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并保送读研;刘文洁考上了南开大学;林泽宇考上了中山大学。”
“同学们,你们是铜陵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希望大家学思践悟、雕刻自己、激扬青春。”2018年,铜陵一中文科实验班“浮山地理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社会实践课题组的学生收到了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启生的一封回信,信中肯定了他们“知行合一”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缘于学校着力打造的学生发展性课程和成长性课程,101 个研究性学习课题、42 个学生社团及诸多选修课、主题活动课程等,将“立德树人”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中。
据“浮山地理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社会实践课题组指导教师方平介绍,该课题组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荣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论坛二等奖。作为地理教师,方平更看重学生把地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了解社会、观察世界、认识人生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
为突出“立德树人”主线,铜陵一中教师在自编校本教材中将游与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人文及道德素养。
铜陵一中于2013 年成立社团联盟,有艺术、体育、思想、人文、科技等五大类,共有学生社团50 个,其中市级优秀社团5 个。该社团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探索全面育人环境、多彩自主的教育活动,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体系。
“社团培养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也促进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据王屹宇介绍,考古学社是该校含金量最高的社团之一。该社团是学生陆敏慎因热爱考古而自发成立的一个社团,后来成为安徽省首个依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的社团。近3 年该校先后5 人获北大考古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及北大自主招生初审资格,陆敏慎在考取全省高考文科第6 名的成绩后,也坚定并欣然地选择了北大考古学专业。
“学生们不仅要有大爱、大德的情怀,还要有爱的能力。”王屹宇表示,“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他们的服务意识极强。”近年来,铜陵一中围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把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 年该校成立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丰富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立德树人,不只是一种概念,它还体现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利用所学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据红十字社团社长、高一学生古乐言介绍该社团为普及医疗卫生救护知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黉舍嵯峨接大荒,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生聚教训忆越王……”走进铜陵一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书雕塑,上面镌刻着校歌《北山之歌》歌词。铜陵一中始建于1938 年抗日烽火之中,是一所历经80 余年风雨的老校。经历过战火纷飞,学校承载着有识之士的强国之梦,坚守着办学者的教育初心,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始终贯穿学校的发展演变之中。
“我们将校歌印在录取通知书上,新生入校时,要求学生唱会;举办毕业成人礼时,学生也要唱。”王屹宇说,在80 余年校史的价值传承与重塑中,该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文理并重、平正通达的人才。院士校友陈星弼现已年近90 岁,令人感动的是,他依然能将校歌从头唱到尾,每次唱时他都热泪盈眶。他说,在那个抗战的年代,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去参军,一路走一路唱,眼泪把路都打湿了。王屹宇说:“院士老人家的话触动了我们。学校既要让学生埋头读书,精进学业,也要让他们抬头看世界,造福苍生。”
多年来,铜陵一中连续举办主题为“责任与担当”“梦想闪耀星空”“奋斗点亮青春”“砥砺、奋斗、担当”的成人礼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每年毕业季向每一个毕业生赠送《宪法》,使学生意识到肩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的这些形式,初衷都是唤醒学生的灵魂,让‘成人’成为其人生旅途上的应有之义。”王屹宇表示。
新媒体平台“北山之子”微信公众号由铜陵一中优秀毕业学子自发创建,平时进行校友的生活分享、思想交流。在高考冲刺阶段,“北山之子”为高考学子提供高校专题介绍、备考建议、志愿辅导等,成为一中毕业生与在校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近年来,铜陵一中陆续邀请知名学者、杰出校友等来校开坛讲学。该校桂山书院大讲堂现已开讲33 期,讲学者中有院士、国务院参事、知名教授、金牌教练等。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返校,与学弟学妹交流互动,见证母校发展,重温师生情谊。“我想,这就是不忘初心、感恩母校的北山之情。”王屹宇说。
学成以报国的使命深深烙在每个一中学子心中。“从高考角度来讲,一中有很多成绩可以说。但对教育者来说,有趣的还是对人的培养,这是教育的本源。不仅仅是高考状元令我们骄傲,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值得自豪。”王屹宇说,“随着德育的深入开发与拓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反思与批判、责任与担当、自我与家国,更看到了他们闪烁光芒的自由独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