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兵
一、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阶段——重兴趣培养
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阶段,相对应的是一至二年级,因学生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相对于小肌群来说,大肌群更加发达,心肺功能更适合进行有氧运动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无氧运动能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身体组织极易受到伤害。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韧带在不断提升,但其骨骼的强度还有待增加,具有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对此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多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强度相对较低的练习形式,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参与练习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情境创设的要点核心在于运动项目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设计以符合此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学生的练习兴趣可有效被激发,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2.合理利用多样化新媒体手段,提升学生运动热情
越来越多的体育课堂,将多媒体运用到了极致。如,一节体操课中,通过教师录播动作慢镜头回放,让学生看清动作轨迹,有效解决了体操杠上支撑前翻下的瞬间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手持手机,及时拍摄学生的动作,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及时看到优生动作示范,树立正确动作示范。在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中,屏幕中又出示了动作评价标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二、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階段——重技能应用
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阶段,相对应的是小学三至四年级,运动能力在上一阶段的培养下有所提升。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运动强度,并对青少年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充分考虑,以此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心肺系统仍处于发展阶段,乳酸耐受能力也在不断改善。除此之外,处在此阶段的学生,除了技术学习之外,还要重视战术思维的学练,以此进一步拓展运动能力。
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还应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启蒙阶段掌握的基础技能,由简到繁,逐渐进行相关技术动作的巩固与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更具挑战性的战术练习,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技术动作、超越自我的机会,为下阶段的各项竞技比赛打下基础。
三、小学生运动能力的“专项化”阶段——重校内竞赛
小学生运动能力的“专项化”阶段,相对应的是小学五至六年级。此阶段的学生通过以上2个阶段的培养,既对体育有了一定的兴趣,又初步掌握了运动能力的应用,此时,进行教学比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针对某一技术动作开展各类专项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1.规划校园体育竞赛制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动作技能后,随之要配以学校竞赛,让学生有用武之处。体育教师可借助学校行政力量,取得领导支持,顶层设计学校各项赛事,从年初开始制订各项赛事规划,可适当改版学校田径运动会,变少数人比多数人看的局面,以全员参与的运动会为主。学校可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竞赛方案,让每名学生真正掌握2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可利用室内理论课的机会,普及各项比赛的方法及规则。班际联赛涌现出的人才,学校体育组统筹安排,吸收优秀后备人才加入校队进行专业化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为学校争光。
2.制订校园体育竞赛制度
校园竞赛能否有效开展,关键看学校有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经常性地听到体育教师抱怨业余训练时学生到不齐,优秀运动员在家长的干扰下纷纷离队的现象。纵观其因,主要是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竞赛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各项竞赛制度,让体育竞赛成绩与班主任考核挂钩,与班级评优评先挂钩。同时想方设法为优秀运动员寻找出路,以期取得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
3.提升校园体育竞赛文化
校园体育竞赛,不仅是学生参与,背后其实是全校从校长到教职工的参与,还有不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的学生可组成班级啦啦队、设计海报、撰写通讯报道等团队,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形成校园体育竞赛文化。
当一所学校的体育比赛层出不穷,竞赛制度需得到保障,良好的校园体育竞赛文化即可形成。这样的校园活力四射、激情无限、健康文明、团结向上、竞争有序。这样学生的运动能力样样出彩,身体素质自然得到提升。
基于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运动能力提升,可先了解小学生运动发展规律与特点,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各个年龄段小学生呈现出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体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教学。在身体机能逐渐发育、各项素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运动项目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为体育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小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体育教师也能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规律特点,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