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2019-01-13 01:41王家宏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现代化体育

王家宏

学校体育,不仅教会亿万学生何为运动、为何运动以及如何运动,更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身体素养的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对学校体育的理解不断发生观念上的发展变化。从毛泽东主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些论述的背后折射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在不断延伸与深化。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资源,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以亿计,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优化体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人格教育的有力抓手,教会学生养成尊重规则、善于合作、敢于竞争等意志品质。201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现代化2035》),在重点部署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明确提出:“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再次肯定学校体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也在社会的前进中逐步提升。从总体上说,学校体育的价值地位、目标任务等既体现教育理念发展的延续性,又契合时代对身体功能的具体要求。学校体育具有正方向矢量演化的动态特征,是一个正向的、积极的、动态的和非线性的过程,最终服务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接受体育教育的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它是学校教育中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它是学校体育教育在物质投入、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某一特定阶段的发展水平与状态,是一种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奋斗的过程。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一再呼吁增强学生体质的紧迫性,学校体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短板”: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生体质健康依然是引发整个社会关注的“痛点”,肥胖、近视、运动不足等呈现低龄化趋势。可以说,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动学校体育摆脱原有体制与机制的局限,学校体育离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发现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如何从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批判者转变为理性的建设者与奉献者同样重要。学校体育事关每一名学生,涉及每一个家庭,要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寻找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是,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基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呼唤新的学校体育观念,以此来指引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体育是在特定时空中开展的一种体育形态,体现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特征,既是“对身体的教育”,也是“通过身体的教育”。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将素养、体质、健康、生活方式等要素串联起来,这是对体育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是,学校体育现代化依托于场地设施的现代化。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场地设施来进行身体练习。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规格、形制、数量、质量等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体育素养的提升,赋予学生独特的运动体验。因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配置既要能满足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又要能满足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的要求,能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以及高水平的科学实验与训练设备创建一流的实验室、图书信息资料中心和场馆,保证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科研、健身以及观赏高水平体育比赛的需要。

三是,学校体育现代化依赖于体育管理的现代化。学校体育工作千头万绪,包含着学生、体育教师、场地器材、体育教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诸多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按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等手段进行配置,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准。要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现代化,应当具有有现代体育价值观、现代化体育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专业人员与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现代体育管理制度以及同现代社会和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四是,学校体育现代化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认知及运动技能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现代化2035》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体育教师的现代化要求体育从业者在道德修养、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尤其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必须掌握現代化的体育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体育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是确定的,这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体育融入新时代的必要举措。如何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也首次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所以,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从历史传统、历史方位和现实基础中寻求发展策略。

一是,学校体育现代化要坚持区域间均衡发展策略。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依托具体的地域空间范围,具有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生态环境等基本约束条件。从区域间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系统。从整体上看,中国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在区域间与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学校体育区域间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性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满足不了人民对教育公平的向往,优化区域间学校体育结构势在必行。

二是,学校体育现代化要坚持领域内协调发展策略。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学校体育在经费投入、人才储备方面没有与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形成良好衔接。学校体育一头连接教育部门,一头连着体育部门;一面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一面又延伸到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一边致力于健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边又服务于残障学生的融合发展。如何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从业者的智慧与治理能力。

三是,学校体育现代化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策略。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现代化2035》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体育来说,它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又不局限于学校内部,需要政府、社区、市场、家庭以及媒体等多方力量参与。政府要坚持底线思维,树立首责意识,确保弱者优先;市场要提供优质的赛事活动公共服务;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关于体育认知的“第一粒扣子”;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舆论观。通过环环相扣,不断提升学校体育的教育水平和人口身体素质,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科技、制度等力量之外,最根本的依托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尤其是国民身体素质的现代化。面对现代生活发起的全新挑战,如何保卫国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优化国民的身体素质,对身体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强迫性教育具有振衰起敝的作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所以,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意义角度理解学校体育现代化,它的最终价值都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拱卫学生的身体健康。

最后,值此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愿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各位体育教师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现代化体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我们的“体育梦”
我的女巫朋友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