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扩招百万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将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由学龄段生源进入学龄段生源与社会生源共生共长的新常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经验,通过实施“行业+业内领先企业”产教融合,由浅层次校企育人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转变;实施“指导性路径”培养机制,由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转变;实施与学习者水平适恰的课程改革,由传统课程设置转向突出实践应用项目课程和增加补偿性课程转变;实施与学习者背景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由限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灵活学习转变;建设专兼分工协作的师资团队,由兼职教师替补向大力培育企业兼职教师转变的五方面转变应对生源结构的新常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生源结构;新常态
[作者简介]王春燕(1975- ),女,山东烟台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19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院校和骨干专业(群)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168,课题负责人:王春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3-0042-05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不同于世界各国仅把货币和财政政策作为经济调控政策手段,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列入宏观经济调控举措,提出了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支撑,扩招百万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按照国际统计规则,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与中高收入国家持平。高职扩招百万这一举措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给职业教育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扩招后生源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也给职业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生源结构进入学龄段生源与社会生源共生共长的新常态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其社会功能就会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最早是退役军人的再就业培训机构,逐步发展成美国的第二大教育体系,学校办学生源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学习者来源于退役军人、企业员工、社区居民、青少年等社会人员,学习者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学校不仅提供学位教育、转学教育等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还提供现职业岗位提升、转岗就业、受教育不够就业困难等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为美国居民的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再如,瑞士的高等职业学院(Hoehere Fachschulen)社会生源占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平均年龄远远超过24岁,其中参加联邦职业考试和高等专业考试的學习者平均年龄32~35岁,受瑞士高职教育的学习者大部分已经具有多年的社会或职业经验,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率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向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目标,亟待通过完善面向学龄段生源与社会生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提供源驱动。
(二)生源结构的变化
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生源成绩在高考二本、三本之后;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或者是中高职衔接等项目的学生。但总的来讲,生源都在18~21岁,属于学龄段生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此次扩招后,生源将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区生源情况、经济需要、办学条件等因素安排扩招计划,即在高考指标分配上将二、三本学校生源调至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生源的入学成绩,这部分学生较以往普高生源的学生,其学习习惯更科学、自我管理能力更强。这部分生源在某些地区的示范院校及地区特色创新项目已有探索,如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招生源的平均分高于普通高中学校,有部分项目还高于部分高中示范校录取分数;如有的地区国家示范校普高高考生源经常能够录取到二、三本生源,并且部分生源仍属于学龄段生源。二是此次扩招招收了大量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这部分生源不属于学龄段生源,以往在职业院校中仅对于社会生源实施过一定量的社会服务、职业培训,时间多为几天、几周的短期培训,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日制学习者进行全周期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从未遇到过的,是此轮扩招后生源结构变化的关键。
(三)社会生源的特点
社会生源成为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新常态,这意味着教学对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次招收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渠道,但较学龄段生源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学习持久性不足。他们脱离文化教育时间较长,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方法和能力普遍较弱,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等外部原因,学习持久性不足,一周30学时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应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并提供帮助以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认知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数目前阅读、数学、科学等素养较弱,对于稍微复杂的阅读、简单的中高等数学计算和非经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都有较大困难,而且在心理上对学习畏惧,应改革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让他们顺利地学习。
三是内生动力强。能够选择入学的生源大都具有通过教育获得一技之长、改善生活的愿望,对就业的诉求和目标更为精准明确,需要能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和胜任岗位的能力,同时为了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岗位而学习的内生动力较学龄段生源更强烈,应为他们提供与岗位工作衔接更为紧密的学习内容。
四是社会属性强。社会生源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管理难度较大,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同时他们的社会能力较强,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学龄段生源更快,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为他们提供更多实际的项目和案例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
二、生源结构新常态下职业院校的应对策略
(一)实施“行业+业内领先企业”产教融合,由浅层次校企育人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转变
社会生源对高质量的就业诉求需要学校比学龄段生源时期具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和形式上的“双主体”,是否需要实施德国“双元制”才能解决?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证明,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与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德国“双元制”不能简单地复制过来,我国要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可探索实施“行业+业内领先企业”的产教融合方式,“行业”可以联络业内大量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是目前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要去向,对于社会生源可以在学习期间半工半读。这些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较为强烈,学校可以从中选择适合的企业作为“双主体”合作对象,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范性及领先性不足,也需要引入与“业内领先企业”的“双主体”合作,依据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建设实训条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更具吸引力。“行业+业内领先企业”构成点面结合的企业群,即学校与企业群搭建“双主体”育人平台,体制机制上还需要改革原有的专家式校企合作,校企形成利益相关的整体,校董事会、理事会、专委会等各类组织机构成员不再仅来自学校,还应有“行业+业内领先企业”的代表,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校企形成良性深入的合作后,社会生源对高质量的就业诉求才能逐步达成。
(二)实施“指导性路径”培养机制,由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转变。
在美国,社区学院为获得更高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推行“路径”(The Pathway)学习模式,学校为学习者发展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系列指导,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业、获得就业,这种培养机制成为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培训的新趋势。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要借鉴美国经验,改革传统的规模化培养,即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甚至几个年级衔接贯通培养都是一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针对社会生源,实施“指导性路径”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做法是,入学时对学习者的基本素质、技术技能、个人优势等进行智能化职业适应性测评,给出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与相关职业的匹配情况,学校联合企业根据测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包括补偿性课程、实习项目、综合实践、学习计划以及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指导,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企业与学习者共同确定路径后实施,将学习目标按学期、按月分解为若干小目标以保持学习者对学习的持续专注,解决学习持久性不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联合企业对学习者学习情况按学期进行检查和调整,在偏离路径的时候提供指导,助其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心和学习能力,避免发生中途退学现象及众多学习者无法达到毕业质量要求的情况。
(三)实施与学习者水平适恰的课程改革,由传统课程设置向突出实践应用项目课程和增加补偿性课程转变
课程是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及普通高等教育融通、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颗粒度最适合、沟通最灵活的教学载体。面对生源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水平的适恰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原有的文化基础课是根据已具备普通高中层次文化教育水平的生源设置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源;专业课的设置也是在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更关注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源的诉求也有差异。美国社区学院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多方寻求共赢合作”为课程设置理念,瑞士高职学院以促进学习者职业领域内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或培养职业领域内的一线管理能力为课程设置目标。鉴于此,面向社会生源的课程改革应以解决企业实际技术和人才困难为宗旨,调整现有课程结构及其内容,突出实践应用项目课程、增加补偿性课程。从课程开发始,不是学校人员根据现有设备及师资条件,在其他学校专业或者本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做“手术”,而是以业内领先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为主,提出职业岗位真正的职业活动和完成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职业能力、通用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学校人员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开发工作,帮助企业人员将职业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由职业需求向课程轉化的过程中,鉴于社会生源的特殊性质,知识水平、心理问题和社会属性都成为阻碍体系化学习的因素,要让学习者多动手、多操作,在实践中传授知识。课程结构中除了开设原有的综合基础课程、技术技能课程,为具体实践进行专业准备类的课程和对接职业岗位人才技术技能需求的课程外,更应突出实践应用项目课程,如短期实践项目、实习项目等直接进入就业岗位,增加实习机会;增加补偿性课程,如开设阅读、写作、计算等基本素养类课程以及笔记技巧、时间管理等方法类主题讲座,这样学习者可根据职业适应性测评和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提高其职业活动中的读写及计算能力。
(四)实施与学习者背景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由限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灵活学习转变
针对社会生源的工作生活背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及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做法,采取“弹性学制、灵活学习”的教学方式。“弹性学制”方面,可与我国现行的博士学位的取得机制类似,社会生源可以选择受教育计划年限区间,学校对所学课程进行认定和积累,将阶段性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学习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职教20条”提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为社会生源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通道。通过学习获得某一级别证书,不同的学习以及证书的累加,扩充自己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技能水平,从而获得新的就业机会。“灵活学习”方面,社会生源的集体授课内容最好能够提供晚上及周末两次机会,增加短期实践项目和集中训练等多种可以供学习者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另外,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教学资源,针对社会生源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模块化设计线上线下融合、个别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五)建设专兼分工协作的师资团队,由兼职教师替补向大力培育企业兼职教师转变
高职扩招后,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关键,教育部相关司局对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短时间内增加专任教师数量难度较大。通过对扩招后生源结构变化分析发现,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和临时聘用兼职教师都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佳解决途径。社会生源需要获得更贴近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以提高实践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学习。尽管目前已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提出“双师素质”的要求,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教师精力分配上都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德国、瑞士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是由企业一线人员负责教授,美国的社区学院由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这种聘用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长期举措。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院校,其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已远超过学校专职教师,高达60%~70%,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用、聘用、管理、激励评价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鉴于此,针对我国目前扩招后教师短缺的问题,应健全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大力培育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学校专任教师优势,形成分工协作的教师团队。依托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企业通过校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由院校成立的专门审查组织按照聘用程序、准入资格与标准要求实施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公示企业兼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企业兼职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主要负责专业实践课的讲授,做到理实一体,具有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针对企业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一方面可为其配备辅助教学教师,另一方面可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及个别辅导。对于学校专任教师来讲,因具有深厚全面的专业背景,可以承担专业综合基础类课程;文化基础课教师针对社会生源,与专业结合开发、教授补偿性课程;教学管理人员牵头与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协作组,从学习者入学起实施“指导性路径”教学。如仍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运行的教师缺口,可通过社会临时招聘的形式,根据社招人员的经历背景补充到以上的专兼协作教师团队中去。
高职大规模扩招并非一招之举,为使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支撑国家经济、稳就业,还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革:
第一,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增加企业员工生源。虽然企业员工已经就业,但通过职业教育对其进行技术技能和学历提升,能够促进现有企业员工的就业稳定性和对产业变化的适应性,降低现有从业人员的失业率。
第二,加强职业启蒙教育。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通过劳动教育,以劳促德、以劳促智、以劳促体、以劳促美。通过各类职业的认知和体验,感知职业,培养职业倾向和爱好,增强整个社会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同。
第三,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中职学校可培养文化基础、技术技能水平较低的社会生源,促进其技术技能的提升,以使其在经验型的技术技能岗位上就业;职业本科招收中职毕业生源,为中职毕业生提供各层次学历及技术技能提升通道。另一方面,发展高职本科,满足现实需求,顺应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提升产业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鄂甜.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67-73.
[2]胡志伟.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理念及技术流程简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71-76.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19-05-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美国社区学院协会[EB/OL].[2019-05-01].https://www.aacc.nche.edu.
[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9 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
3-5)[2019-03-16].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6]陆春阳.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只是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事[EB/OL].(2019-05-19)[2019-05-25].https://mp.weixin.qq.com/s/-1KcnsB72xeAMexYOMrRhg.
[7]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職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考虑[EB/OL].(2019-02-19)[2019-05-1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2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2019-05-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