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000)
幼儿美术教学的对象是“3~6岁儿童”,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艺术活动,在教学中也较受幼儿喜爱。但是现阶段的幼儿美术教学,幼儿的情感“出入”并不频繁,情绪不高。究其原因,与幼儿美术教学形式的单调、枯燥有关。将游戏活动引入幼儿美术教学中,使许多美术元素展现出趣味的一面,大大提高了幼儿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快乐,学习之后感受到满足,便能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对此,如何将游戏活动与美术教学更好地契合,还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精彩的教学环节。
游戏符合孩子的天性,是求知的最佳手段。游戏可以使儿童在无意识中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且不同的游戏能给儿童不同的感受,激发他们更多、更新的创作灵感。丰富幼儿美术教学的游戏资源,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供更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比如将美术教育与民间游戏结合,可以拓展美术游戏的维度,同时深化美术教学的实际意义。教育部要求“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选择民间游戏的方式,体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民间游戏起源于民间,由广大劳动人民自行编创,并且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将这些小游戏与幼儿美术结合起来,可以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可以将“手绢”改编成绘画传递的方式,被“点到”的幼儿需要在画纸上添上自己的简笔画,实现随机的“大家一起作画,”加入有趣的元素,使得美术学习更具活力。民间游戏还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比如窗花、泥塑等等,进一步丰富幼儿美术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资源。
创作必然需要情感的支撑,否则会很空洞,没有灵魂,即使有再巧妙的美术技巧,也很难感动他人。幼儿美术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和想象力。要帮助幼儿将自己的绘画成果“活起来”,有所象征和情感表达。但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指导后,幼儿反而不知该如何作画。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受到一定的束缚和限制,所以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作为学前期的美术活动,教师要帮助幼儿找到兴趣点,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画。在美术教学中增加故事情节,用逼真的人物形象取代抽象的语言描述,不能用条条框框的要求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美术创作热情。还可以选择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增进幼儿对绘画主题的情感体验。例如以“春天为题”,教师可以设计一场森林舞会,幼儿代表小动物,根据动物特点来选择舞蹈动作,然后在进行绘画。因为有春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的辅助,幼儿不仅能够尝试去画有动感的小动物,更会为这些小动物塑造新颖的跳舞环境,使得整个画面更有生命力和故事性。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美术与游戏的脱离,两者的不契合也容易造成游戏或美术一方的孤立。最佳的结合方式是“美术中有游戏,游戏中有美术”。在美术教学中,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来活跃创作氛围;在游戏中美术可以作为一种表达方法来提升游戏效果。例如同样是“春天来了”主题,以游戏为主题,用美术来美化道具,进行“角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先让幼儿通过手工绘制出代表春天的衣服,并且通过剪裁,穿到身上,如同为自己做“戏服”一般。随后,再创设春游的场景,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时装秀”。通过此方式,将幼儿的美术创造性发挥到极致,优化了游戏道具,将游戏与美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幼儿的成就感会更强,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总之,与其说是游戏活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如说是两者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作用于幼儿美术学习和全面发展之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幼儿美术“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