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洋
(江西省分宜县第二中心小学,江西 分宜 336600)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对我国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调整思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研发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以上思路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设备等存在些许不足,导致寓教于乐教学存在局限,因此,教师要不断开拓思路,以寓教于乐教学为原则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生刚刚走入校园,在听课技巧和听课方法上尚处于懵懂状态且认知水平较低,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开朗、专注力差、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小学生来说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太长了,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全心的投入到课堂当中。假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对愉快的学习氛围充满好奇,吸引学生专注听课,让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摒弃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鲜事物的了解机会增多,包括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们对传统教育下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较为排斥,而寓教于乐式教学模式深受大众喜爱。寓教于乐能够让课堂充满情感和色彩,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积极思考、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不仅能够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符合当前教育趋势[2]。
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与成人相比专注力差,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使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难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小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置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游戏,不但能增加数学知识,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将知识潜移默化的学习,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小学生自动自发的投入到课堂中。例如,在讲解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把教室比作小型市场,为学生提供不同数字金额的“钱”和“物品”,由学生自行选择需要购买的物品,根据加减运算得出要找的金额,让学生在愉快、互动的氛围下,了解数学运算及数学学习的重要性[3]。
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水平较低,数学知识以数字、公式、解题为主,相对较为抽象,有时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擅于借助多媒体信息设备,让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不断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更能抓住学生眼球,将专注力集中于课堂之上,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学教材中轴对称这一课时,小学生对于立体图形无法准确掌握和理解其透视图,对轴对称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假如教师在授课前将教学内容以PPT图形拆解形式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则能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轴对称。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一种寓教于乐,促进小学数学有效开展。
数学知识取决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日常数学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教学下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畏惧心理,对数学学习态度消极,针对此现象新课改中提出,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资源为学生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数学知识,学会团队合作,在合作中互帮互助。例如,在讲解多边形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寻找生活中不同样子的多边形,拓宽学生思路,让数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化,通过团队配合让学生明白团队力量[4]。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作业也是辅助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环节,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运用可爱的动画或人物等制作成小视频,借助微课的形式进行播放,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印象,提升学生对作业完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作业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听课成果的一种展现,教师可以根据作业情况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摸底,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解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5]。
综上所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追求,寓教于乐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出更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