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英
(河北省威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威县 0547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主旋律,不仅是要让学生在课本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从知识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课堂基本知识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任何教育形式都离不开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作为领路人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作用,小学生作为一类认知体系构建不完整的群体,而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丰富程度还是在人生阅历等方面都占据优势,教师需要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课堂必要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是否很好的吸收教学知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去照顾、关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时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让学生充分吸收语文知识,夯实语文基础知识,不能仅仅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而忽视对教学质量的建设。
语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沉淀,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的结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才能广泛积累语言知识。人的发展过程少不了别人的鼓励,别人的鼓励就是对我们的肯定,因此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是非常需要鼓励的,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会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会牢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鼓励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喜欢听的语句,比如“你真棒”、“你是同学们的表率”之类的语句。教师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氛围,对学生们要一视同仁,鼓励那些发言的学生,特别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只有小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质量,才会在阅读之中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从字、词等不同的角度向小学生讲解阅读的技巧,提升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为小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挑选优美的文章来阅读,从而升华自己。
例如:在进行《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小学生提问“你眼中的地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与小学生分享一些地震的图片,帮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可怕,会加深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在这篇课文的阅读中,小学生还会增强对父爱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开展一些语文之外的活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倘若教师仅仅只是注重课本之内的东西可能会脱离生活,那么教师就应当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到一起,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的开展一些语文课外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设立一些课外阅读课,让学生们阅读一些有用的书籍或者报刊,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室也可以设立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这些都对学生们的提高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有着快速提高和发展,演讲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胆量,让他们在讲台上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错误来使自己得到更快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课文的内容中,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不因他们的年龄而忽视他们需要被尊重的权利,并给以他们充分的信任,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文性就是在一次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抛弃以往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组织各种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互相讨论、片段表演、佳作展示、客观评价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开始一段内心的旅途,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其次,教师要利用风趣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教育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提升,关键在于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用。无论是对于整个文化体系建设,还是对于学生个体,都有其积极作用。而素质教学既是教育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用的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