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在新的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变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管理观念和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这种公共管理是在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九年所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其强调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以及对公共问题的回应能力和解决能力,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服务,以满足公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的公共管理中,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公共管理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革创新,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公共管理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是用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高校之中有关实践的理论传播还不够强烈,实践性教学地位并不高,理论教学仍旧占据着管理培养的主要地位。另外,高校目前多重视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其他专业知识的传教,没有关注跨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高校出来的人才往往综合素质较弱。高校学生培养管理模式应该采取全面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只单方面学习专业知识课程,需要采取实践性培养模式,跨专业培养管理学生。
管理者的作用不只是制定政策,还需要在制定政策的同
时应用政策,执行政策,创新政策。目前,高校中管理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均采取统一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在结合公共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高校要积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需要对学生实行服务型教育培养模式,这正是当今高校必须改进的地方之一。将管理型转换至服务型,是高等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倘若学校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改进这一问题,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院校而言,学风建设尤为关键。可以举办“学风建设月”类似活动,弘扬校训和校风,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创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进一步学习一日常规管理规定,抓日常管理和规范,形成学风建设的约束机制。通过“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抓先进和典型,树立榜样,使广大学生从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中获取动力,增强学风建设的感召力。在做好课堂教学同时,高校要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主要特点,开展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高校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在公共管理理念之下,企业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而要将这种理念应用于高校学生培养之中,可以适当地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方面。企业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企业中的管理科学、需求假设、投入与产出设计等管理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处理有积极意义,例如高校之中的出勤可以参照企业的上下班打卡制度,学生的宿舍管理可以参照物业公司的工作制度等。另外,高校学生管理培养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参考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建立起不同的管理政策,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谈到了有关于高等院校安全管理的问题,提出安全管理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理念,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服务,而高等院校的安全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高校之中负责学生安全管理的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应用公共管理知识,采取一些现代化水平的管理方法,引用企业管理机制,以达到有效进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加以管理更新。应用公共管理知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助于管理模式创新。
公共管理强调实践性,在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基础上,各大高校应设置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践应用课程,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采取实践应用方法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创建一个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多进行实践性培养活动,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学生有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同时改善学校的教学方法,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延续发展。
公共管理最大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而高校的目的也是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满足大众追求,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服务。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培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学生的发展之路就会被阻挡,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更大程度的发掘,就会违背高等院校建校的最初目的。所以说,进行学生管理培养模式创新十分的有必要,积极运用公共管理知识进行学生管理培养,可以同时促进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