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情景化模式下新时代政治新奇隐喻英译研究

2019-01-13 07:11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奇隐喻译者

李 霞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列为新时代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的走出去战略已经由积极走出去发展到有效走出去的阶段。如何生动有效地向世界转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政治环境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针和执政理念是语言工作者新的重要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具有新时代印记的新奇隐喻层出不穷。这些隐喻不仅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而且有效地明晰了一些晦涩的政治和外交理念,淡化了矛盾冲突,树立了中国新时代大国形象。和常规隐喻不同的是,这些承载着中国政治文化的新奇隐喻,是在新的社会时代语境下有意创造的陌生化的表达形式,它们具有“个体性、临时性、异常性和可视性”(陈萍,2013)。如何巧妙地翻译这些新奇隐喻,使其能成功地跨文化传播,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翻译政治新奇隐喻的难点在于:(1)通用理论指导的缺失;(2)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3)政治话语译文质量的高标准要求;(4)新奇隐喻的识解困难;(5)隐喻翻译中意象的缺失;(6)使用国际话语体系的局限性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央政治文献的外译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在对翻译策略和标准的商讨,研究范式已有些僵化。田海龙(2017)指出,目前学者研究的视野局限在各种翻译处理方法孰优孰劣和为何优为何劣等争论上,陷入了忠实-灵活之间无休止的讨论循环。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即以话语范式中的再情景化模式(recontextualization)为分析框架,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展现时代特征的最新双语平行文本为语料,以新时代、新议题、新语料、新范式、新视角的研究思路,分析新时代政治话语中新奇隐喻的再情景化过程,并在国家翻译实践的视域下观察这一过程中的译者行为和翻译原则,以期为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新奇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综述:

在隐喻研究中,新奇隐喻也被称为诗性隐喻、新鲜隐喻或创新隐喻等,传统隐喻也被称为死隐喻。Indurkhya(1992:13)指出,从传统隐喻到新奇隐喻存在着一个连续统,对于特定的语言隐喻是否应该被归类为传统隐喻还是新奇隐喻只是程度问题。Lycan(1999)将新奇隐喻与死隐喻之间的区别隐喻式地描述为“平滑的,而不是种类的”,即新奇隐喻不断出现,并成为当下的潮流,而后逐渐被人熟悉,再逐渐僵化和死亡(邱舟艳,2014)。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传统隐喻在刚出现时都是新奇隐喻,新奇隐喻最终将成为规约隐喻,即死隐喻。这也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在现有的隐喻研究中很难找到对新奇隐喻的准确定义,也尚未有一种确定的、客观的方法可以清楚地划分这两种隐喻。

国内外学者对新奇隐喻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国内学者大部分都是从语用和认知的视角对新奇隐喻开展研究。邱舟艳(2014)在Geoffrey Leech 有效语言交际的理论框架之上,从语用和心理视角研究了新奇隐喻在语言交际中的效力,提出了新奇隐喻在语言交际中的四种效力:编解码效力、美学效力、情感效力和人际效力;陈萍(2013)从关联性、动态语境、意图和溯因推理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奇隐喻的识解。曾楚芝(2009)借助Goalty 对隐喻性参数变化的研究,试图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对名词性新奇隐喻给予较为明确的界定。还有其他学者对广告、商务等不同领域中的新奇隐喻进行了多维研究(党美丽,2013;王俊超、邓薇、曾利沙,2017)。

除了传统的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大多使用实验和定量的方法,研究焦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视角,如Al-Azary 和Buchanan(2017)研究了主题的具体性和主题与载体的语义邻域密度(semantic neighborhood density,SND)对新奇隐喻理解的影响,并讨论了其与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模型的一致性;(2)视觉和神经视角,如Terai(2015)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对新奇隐喻理解的产生是通过对隐喻句子长时间的视觉观察而实现的,Forgács(2014)等人使用了眼球追踪器来确保侧化的表现,从而对前人提出的大脑右半球处理新奇隐喻的优势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其他非受控变量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负有责任的可能性;(3)特殊群体对新奇隐喻的理解,如儿童、自闭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新奇隐喻理解的神经基础等(Van Herwegen&Rundblad,2018;Mashal,2013)。

对于新奇隐喻翻译的研究目前来说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都是对广义的隐喻翻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孙毅(2017)通过狭义穷尽式的搜索将国外现有隐喻翻译研究的主体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粗略地分为修辞学、成分分析理论、语篇分析理论、语用学、文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六种类型。Dickins(2005)对Newmark(1988)的隐喻类型学进行了批评和修订,并建立了翻译语境中隐喻文本分析的完整模型和简化模型,并提出不同的语言可以容忍或多或少的隐喻密度以及不同程度的隐喻混合等。只有极少数研究聚焦在新奇隐喻的翻译,如薛梅(2019)提出了与新奇隐喻的认知机制相对应的隐喻翻译认知机制,包括附加映射、变价映射、等价映射和配价映射等。目前尚未出现对政治话语中新奇隐喻翻译的研究,且现有研究多聚焦在比较译文和原文的隐喻意象传递和流失的程度上,对隐喻翻译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研究较少,故本文欲跳出这一僵局,以Bernstein 的再情景化理论为基础,以田海龙教授提出的再情景化模式为分析框架,对政治话语中新奇隐喻的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并在国家翻译实践的视域下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和翻译原则。

三、再情景化理论框架

再情景化(recontextualization)是“将话语从原来的实践和情景中移走,并依据一定的组序和聚焦的规则重建该话语”的过程,是“选择性地挪用、重建、重新聚焦并关联其他话语,以形成自己的秩序”(陈勇,2017)。再情景化最初是Bernstein在《教育语篇构建》(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1990)一书中提出的,Bernstein(1990:159)认为,教育话语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的形成是一种再情景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些教学话语和教育规约在新旧情景中的移位,同时发生移位的还有产生这种话语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等所有场域因素。长久以来,再情景化是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用于解读话语和情景的关系。Kang(2007)通过研究话语再情景化导致信息转移的方式,探讨了新闻话语的翻译。Glebova(2009)研究了当代小说再情景化而产生的文本增殖,强调了该理论框架的解释功能。Bjørge 等人(2017)研究了多语工作环境中价值观的再情景化等。

基于伯恩斯坦的纵向话语和横向话语的概念,田海龙教授(2017)提出纵向再情景化和横向再情景化的概念,借此来考察社会实践网络中各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纵向再情景化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等级特性;横向再情景化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领域中发生的话语实践被移入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田海龙(2016)还提出了再情景化模式的分析框架,从话语角度探究跨文化交际的机制。此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分析步骤:(1)确定被移动的元话语;(2)确定原始情景;(3)确定再情景化的始作俑者;(4)确定新的情景;(5)确定新话语在新情景中的新意义。

将再情景化的概念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尝试。语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处于某种包含各种社会因素的场域之中。把源语翻译成目的语就是把语言连同其所在场域因素从一个原始情景移出,在一个新的情景中和新的场域结合,并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再情景化,译者就是这一过程的始作俑者,如何预判和把控元话语在新情景中产生的新意义,就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行为的体现。陈勇(2017)利用了再情景化的框架研究了中央文献的翻译,是国内翻译研究领域中一次新的尝试。

四、再情景化模式下的政治新奇隐喻翻译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件以及政府报告中,新奇隐喻层出不穷,给文献外译工作带来了挑战。译者要准确地传达隐喻文本的字面意思及其承载的新时代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尽量减少隐喻意象的流失,让译文和原文在互文和互语之间,在文本的求真和语境的务实中取得平衡。下面笔者用田海龙教授提出的再情景化模式的五个分析步骤,解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治新奇隐喻的翻译过程,观察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哪些主观能动的适应和选择。

1 确定被移出的元话语:新奇隐喻的识解

政治隐喻的再情景化过程中,被移出的元话语就是政治文献中的经典隐喻。这些隐喻不仅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而且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党群关系和政权组织形式等政治要素。但是这些元话语的界定却存在着一定困难,即新奇隐喻的识解困难。新奇隐喻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交际功能有意使用的隐喻,是常规概念系统外的新的比喻。Goalty(1997)将隐喻的特征划分为五个维度,即相似性、规约化、标记性、矛盾性和明确性(曾楚芝,2009)。新奇隐喻在这五个维度上体现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小、规约程度低、标记性和明确性低、矛盾性强”(薛梅,2019)。根据上述的指导原则,本文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识别并提取新奇隐喻24 个,包括“重留痕”、“大水漫灌”、着眼“放水养鱼”、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新官不理旧账”、“文山会海”、“最大同心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等,这些隐喻的字面表述及其背后的语境因素构成了隐喻再情景化过程中的元话语。

2 确定原始情景

元话语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这决定了元话语的产生过程必定是斟字酌句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语义,要精准地表达某种政治理念。元话语产生的时间是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元话语的接受者为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收看直播的全体受众。政协委员在会后对报告进行审议并提出反馈意见。由于政协委员代表广大人民,也就是说元话语在原始情景中的接受者和其作者处于相同语境,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且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历史及当前的国家形势、发展方针比较了解。报告中那些作为元话语的新奇隐喻在原始情景中可以被受众充分理解和接受。从权力系来看,元话语的制造者和接受者之间是报告-审议并反馈的双向关系,并且有着中央-群众的权力差异。

3 确定再情景化的始作俑者

中央文献的外译过程中,使元话语移出原始情景,并在新情景中产生新意义的始作俑者便是译者。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中央文献主要由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组织翻译,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我国各大对外媒体发布。可见政治话语的再情景化的始作俑者是隶属中国政府的翻译和传播领域里的权威机关,背后的发起者、赞助人和翻译主体都是国家。这种国家翻译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翻译,具有自发、自主、自利三种属性。它不单是翻译意义上的跨语际书写(translingual practice),也是一种超越传统翻译实践的文化政治实践(cultural-political practice),以政治优先为原则(任东升、高玉霞,2015)。这就决定了译者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元话语的制造者高度一致,他们在元话语再情景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准确并充分地表达新奇隐喻的原始意象,尽量减少其在移位过程中的意象流失或意义增殖,秉承忠实的翻译伦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行为的政治话语翻译,必须坚持政治上维护国家利益,文化上利于对外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

4 确定新的情景

确定元话语移入的新的情景,首先要注意受众群体的变化。过去这些政治话语外译的受众大多是那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即使大部分译文采用异化的手法,也不会妨碍他们对译文的理解。而现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多人渴望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而大多数国外受众并不像专家那样了解中国,很多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还可能会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西方媒体宣传的影响。从权力关系看,在新的情境中,元话语的制造者和译入语的接受者之间不存在审议、反馈等环节,是一种单向关系,并且译入语读者与中国政府这一元话语制造者也没有权力差异。

同时译入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习惯、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新情景中新的认知环境,才能准确地预测和把握元话语再情景化后所产生的新意义,尽量避免译文与原隐喻意象产生较大的偏差。

5 确定新话语在新情景中的新意义

在翻译这些新奇隐喻时,译者完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同时转换的还有所有元话语中的场域因素。在此过程中,语境的变化对原文隐喻意象的传递势必产生较大影响,元话语在新的情景里产生新意义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译者对此要有一定的预判,结合所有新的场域因素,确定可能产生的新意义,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合理的适应和选择,尽量让产生的新意义无限接近原义,并服务于中国对外塑造国家形象。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观察在确定新话语在新情景中的新意义过程中的译者行为和所遵循的原则。

(1)……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重留痕轻实绩,加重基层负担。

We still have a serious problem with pointless formalities and bureaucratism.Excessive and over-frequent inspections and evaluations anda focus on the superficialto the neglect of the substantive have increased the burden on officials working at the primary level.

“重留痕”是一个新情景中的受众无法理解的新奇隐喻。“留痕”指的是在一个实体物质上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它映射了当下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在工作上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近年来一些督查考核的作用值得肯定,但问题是在考核过程中过分重视资料,事事都要拍照片,做笔记,建台账,人证物证一样不落,而且反复填报,不少内容还必须一式多份。这是中国政府要予以纠正的典型的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此隐喻源域和目的域相似性小,社会规约化程度低,是中国新时代政治话语中一个较为新颖的隐喻。在原始情景中的话语接受者熟知这一社会现象,“重留痕”三个字足以完成向目标域的映射。而当元话语从这个原始情景中移出时,同时移出的上述场域因素在新情景中并不存在。在新情景中,很多外国读者受某些西方媒体宣传的影响,可能会对中国有错误认识。如果译者为了文本上求真,采取直译的异化策略,“重留痕”这样的字眼在新情景中极易产生不利于中国大国形象的语义增殖,让译语读者对中国政府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这不利于外界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也不利于对外构建新时代中国形象。因此,译者必须预判这一再情景化过程中发生的语义增殖,并尽量避免。如译文所示,译者既没有简单直译,也没有补译过多的社会语境的解释内容,而是将其译为a focus on the superficial,让译入语读者以最小的努力理解中国政府要纠正和治理的社会现象,完成了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就是译者主观能动行为的体现,也映证了国家翻译实践中自利和政治优先的原则。

(2)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In implementation, we will ensure the value on aggregate monetary supply is well controlled and refrain from usinga deluge of stimulus policies; but will also use flexibly a variety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大水漫灌”是又一政治新奇隐喻,它的源域为洪流急速灌入的场景,目的域为盲目宽松的货币政策。译者首先要了解这一元话语所在的原始情景,以确定其隐喻意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不搞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注重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采取一系列金融监管举措,促进社会融资发展,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可见,资金“大水漫灌”式的流动性投放,在原始情景中指的是不加管控的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强刺激,对长期发展不利。译者将这个隐喻移入到新的情景中时,要充分考虑新情景的社会语境因素。译语读者并不一定了解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融资环境等背景,而且受一些西方媒体的影响,可能会有错误认识。在这样的新情景中,如果译者只追求文本的忠实,译为flood,译文读者根本不会理解这一词语所承载的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如果译者将其释译为to restrain from stimulus policies,原文的隐喻意象又会有较大幅度的流失,会让译语读者对中国的经济政策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政府接下来将全面收紧货币政策等。为了避免产生这一不利于中国的语义偏差,译者采取了直译加简单补译的方式,译为a deluge of stimulus policies, 这一译文既解释了目的域盲目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能让译语读者充分理解源域的隐喻意象,可以说是十分巧妙的处理。

除了上述两例,笔者发现政府报告中24 处新奇隐喻的翻译均采用了相似的处理手法。纵观这些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传达原文基本概念的同时,努力避免元话语在新情景中产生不利于中国形象建设的语义增殖,译文以最简单易懂的目的语表达中国理念,传达中国政治文化。

五、结语

政治新奇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之间的转换,更是经过译者重新建构的话语体系的转换。当元话语被移入到一个新的情景时,随之移入的还有产生元话语的社会语境因素。不同于其他文本,政治话语代表国家意志,对译文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就译者行为来说,为了使隐喻在新的情景中的新意义尽可能无限贴近原义,避免隐喻意象的大幅流失,避免产生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语义增殖,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及跨文化差异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受众意识,在翻译实践中做出灵活正确的选择,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中国政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国家翻译实践的视域下,政治隐喻的翻译不能仅以真不真、准不准、美不美为标准,只求文本上的对应,更要以好不好、懂不懂为准则,使用受众能懂的国际话语直截了当地讲好中国故事,不能苛求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以免在元话语移入新情景时产生过多的意义增殖或意义折损。制度化翻译应遵循自利和政治优先的原则,译文在秉承忠实伦理的基础上,坚持政治上维护国家利益,文化上利于对外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本文以再情景化模式的框架分析了政治话语中新奇隐喻翻译的过程,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化研究的新视角。

猜你喜欢
新奇隐喻译者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奇体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新奇博物馆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