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官方应对话语操控策略研究

2020-01-15 03:33谢燕鸿毛浩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话语司法主体

谢燕鸿,毛浩然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依据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涉及司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涉及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也有不同。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形成了社会热点话题。在这些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的话语和行为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国际上较受认可的危机管理理论主要包括Benoit(1997)的形象修复理论和Coombs(2007)的情景危机传播理论(即SCCT 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M.Vielhaber 和J.Waltman 提出,可以通过对待危机作出反应的时间(即反应速度问题)、对待危机的态度问题(如肯定、否定、愤怒、抗议等)、双方各自的利益相关者(即各自的目标受众)、传播渠道的选择问题(如传统媒体、新媒体等)这四个不同方面考察不同话语权的差异性(Vielhaber&Waltman,2008:3)。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研究主要着眼于危机发生时政府的应对行为、传播方式(邬心云,2014:6)、公关效果(胡悦,2015:89)、管理绩效(金太军,2011:5)等方面。但是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话语研究,总体缺乏足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研究,少数涉及话语层面的研究成果也鲜有策略研究,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呈现“重权威发布轻受众心理,重监测管理轻话语疏导,重法规制定轻话语修辞”的现状(毛浩然,2015:35)。

2016年2月,习近平(2016)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如何有效运用中国话语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根据van Dijk(2008)的认知分析模式识别十个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话语的表现形式与特征,他认为,强势群体可通过语境控制、话语控制、思想控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强势群体对话语的控制体现在意义、结构、句法、话语形式、修辞、论证及互动方面。这些意识形态表达可以是话题、叙述的详略程度、预设、复述、对比、否认、主题、证据、论证、模棱两可的话语等。强势群体的意识形态表达往往通过对社会事件重新定义,从而影响受众的社会认知、知识、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其话语控制。

本研究同时借鉴Fairclough 有关话语建构性的理论分析官方应对话语的操控手段。Fairclough(1992:55)认为:“变化着的话语实践是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权力和危险,把握不可预料的事件。”话语始终与权力和权力运作交织在一起,社会性的和政治性的权力总是通过话语去运作。因此,话语在社会维度上具有建构性,它既建构社会关系,也建构人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及信仰体系。Fairclough 的这个观点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作为权力象征的官方力量在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语境下,其应对话语策略是事件发生转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司法部门作为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的强势群体,其话语与权力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强势群体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上。突发公共事件后的话语应对与沟通,对于弥补政府在事件中的损失起着事关重要的作用(Coombs&Holladay,2009:1-6)。随着事件的展开,应对话语的信息分析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形势的了解,消息和警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影响到更多民众,而决策者可以更好地监控公共活动并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Sergio&Michael,2018)。

当然官方话语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政策法规、地方利益、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和相关组织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但是大多数政法机构依然沉迷于原先的传统媒体环境、依然遵循陈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逻辑、依然依赖网络管控等手段进行危机应对,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官方应对话语操控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切实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多重个案的研究方法,在案例遴选上兼顾质化与量化,选取2006年至2016年这11年为时间抽样框。该时间段发生的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数量多范围广,案例样本足够典型且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研究团队从电视、报纸、微博、新闻网站等传播途径遴选了一百多个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并根据百度网页数据量、百度新闻数据量和CNKI 的相关论文数(检索时间:2018年1月28日21 点30 分),从中挑选出民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范围广、社会轰动效应强、事件呈现形式多的十个典型突发公共司法事件,自建研究用微型语料库,包括百度网页搜索18 040 600条、新闻搜索38 239 则、CNKI 论文7 405 篇。

研究基于“事件概况+官方应对话语分析”的方法,将这十个典型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的官方应对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提炼分析,通过对事件概况的描述将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官方应对话语置于动态的研究过程之中,从话语角度分析官方应对话语的表征及其内涵,同时对案例中官方应对话语的时机、尺度、效果等方面进行提炼分析及阐释,并据此探究官方应对话语的操控策略。

四、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话语操控策略

当前突发公共司法事件频频发生,民众对此高度关注。而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官方司法机构的应对话语是有效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国内政法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缺乏风险意识,有的存在侥幸心理或恐惧心理,有的过于依赖经验主义,主观能动性不足,从而造成公共事件出现无效、失效、反效、负效的处理结果。因此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如何对应对话语进行操控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表1 十个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案例(按事件逆时排序)

官方应对话语是突发司法事件中政法机构应对信息的载体及表达方式,包含了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时机、话语尺度、话语效果等几个维度。以下我们就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话语的几个不同维度进行详细解读进而探究其话语操控策略。

1 主体操控策略

在遴选的十个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话语主体众多,涉及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法部门,官方应对话语渠道包括各级党政部门的公告、官媒、官微、发言人、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包括文本、语音、视频等。总之,话语主体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在主体选择和主体配合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模态的特点。

一方面,在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官方应对话语主体的选择上,作为话语体系生成的力量、源泉和发动者,话语主体具有其不可忽视的自觉性、群体性和社会性。话语主体的选择也与其视角、立场和身份密切相关,体现了官方机构的权威身份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是帮助官方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话语权、进行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有效助力。选择适当的话语主体,并以合适的话语方式改善受众的话语体验,使官方话语主体的观点与态度顺利地进驻公众视野,从而促进良好话语交际关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在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官方应对话语主体的配合上,话语主体间多位一体。它们既分散又统一,相互有机配合,密切协作,遥相呼应。根据话语构建目标的需要选择话语主体,合理调节各类别话语主体的比例,选择正确的话语主体在正确的时间发出正确的官方的声音。《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官方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例如,政府部门的文书、公告、声明是彰显话语权威性的最佳话语主体,官网、官微体现话语的公共性和事件各方的平等性,发言人的加入则使话语更有温度,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话语效果。多个话语主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不同的层级担任不同的功能和角色,打造立体多元的话语平台。

2015年5月2日下午,黑龙江省庆安县农民徐纯合在庆安火车站内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被民警枪击身亡。5月2日庆安枪击案在网上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而官方的推诿回避与闪烁其词引发了事件舆情的次生危机,推起一波又一波的舆情高潮。随着14日官方结果的公布,话题舆情热度再度回升并走向最高点,事件形成最终定论。

表2 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官方应对话语主体

图1 黑龙江安平枪击案官方应对话语主体

在这个典型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案例中,官方应对话语主体涉及面广,涉及的政法机构有到公安部、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行政单位有宣传部、教育局、市委纪检委、县委常委、信访局,新闻媒体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华社、法制网等,官员有副县长、民政助理等,总体形成中央、省、市、县、乡多层级、立体化、全方位的官方应对话语平台(见表2、图1)。官方应对从最初的一再回避到后期的多位一体全面介入,成功挽回前期的舆论劣势,最终促进该事件的有效解决。

由此可见,在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的官方话语主体不能对话语进行传统的剪切复制,而应根据实际语境进行转换和加工。话语主体应该采取不同的传递渠道,提供一脉相承且具有丰富信息差的话语,共同建设良性话语平台,使其成为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有效解决的有力支点。

2 主题操控策略

话语与权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根据van Dijk 的话语主题分析框架,文本话语主题的结构层次分明,中心主题处于话语主题结构的核心位置,围绕中心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配置其下各个子命题(见图2)。

图2 文本话语主体结构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12月2日当天,河北省高院通过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同时启动国家赔偿程序,并表示将严格追责。作为我国司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案件,该案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政法机关面临巨大的舆论危机和应对挑战。

通过对此案例的语料梳理,我们发现,在整个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山东省高院、河北省高院均保持了高度的舆情敏感性,以事实为基础,及时就焦点问题面对大众媒体,细致回应案件疑点。话题层次丰富、焦点集中,展现了官方司法机构主动纠错的担当和勇气。

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问题的话语权力,同时也关注对话语权力的控制。语言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恰当地使用语言能够帮助官方机构加强对社会和权力的操控。在应对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时,官方话语也具备上述功能。官方话语同样可以发挥其意识形态工具的作用:以其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现实,并实现对权力关系的把握。官方应对话语的主题必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事实为基础,紧密围绕政治、意识形态、机构层级、法制法规、价值观等严肃主题,同时也必须保持温情柔性的人性关怀。

3 措辞操控策略

官方应对话语措辞既要描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又要表达官方的态度和原则。它既具备一般话语的语言共性,又体现官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确保官方牢牢掌握整个事件的话语权。为了体现政法机构正面积极处理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官方应对话语在词汇、句式、语篇、修辞等各个方面的使用上颇具技巧。

2016年4月5日,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案引发热议,此案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次生舆情发酵迅速,甚至被称作“十亿量级”事件。警方在出警时的表现被认为是不作为,也因此给官方的舆情处理带来严峻考验。事发当日及其后连续四天,北京警方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多次持续发布相关信息,公布案件的调查进展情况,强调案件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及时填补了公众因信息空窗引发的恐慌。案件结束后,公检法机构继续发送司法建议,加强日常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社会安全系数,从而避免舆情再次放大(见表3)。

表3 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案官方应对一览表

在此次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紧紧把握住了应对时机,充分利用话语特征,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升了公众的安全感,是一个成功的危机应对案例。分析此事件的官方应对话语,首先在词汇的选择上技巧性地重复强调关键词,注意词汇的感情色彩。其次,在句式的选择上,使用典型的官方话语短语和句式,如“高度重视”、“深入调查”、“承担责任”、“采取措施”等。在语篇行文的选择上,严格遵循公文规范、内容详实、措辞严谨。即便是个人代表官方发言也注意避开了敏感的词汇。同时,在修辞上采用隐喻、互文等手段使应对话语真挚朴实。这样的话语应对,有利于官方应对话语深入人心,有利于官方应对话语主体争取主动权,也有利于应对话语成为整个突发事件中体现官方执政为民、为政亲民的一扇窗口。

4 时机操控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著名的首因效应,认为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2010年2月2日,人民网舆情观测室首次提出“黄金四小时”,认为“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话语权,就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把握好黄金时间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道关口”(人民网,2018)。这四个小时综合考虑了官方需要厘清事实、各部门互相协调和完成话语文本所需要的时间。学者蒲红果(2015:108)甚至提出了“黄金1 小时”的说法,强调政府部门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作出应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理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表4 十个突发司法公共事件案例官方首次应对时间

研究特别关注了十个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首次官方应对时间。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十个突发事件中,官方司法机构无一例外均在事发当日即对突发事件进行了首次官方回应(见表4)。官方机构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显示了官方机构勇于承担责任的胆识,敢于直面民众的勇气,为事件的有效解决争取了宝贵的先机和时间。

公共司法事件突发时,政法机构的首次应对即官方给受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将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可能存在误解,但是往往最牢固、最鲜明,进而影响受众在事件后续发展的判断和行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政法机构要以时代大局为出发点,把握极为精准的时间概念,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时间,在公共司法事件爆发时主动出击,迅速核实情况,抢占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确定“何时发布首次公告、何时发布跟踪反馈、何时推动后续跟进”,紧紧把握话语主动权,挤压谣言传播空间。如果在整体舆情对官方不利的情况下才迟迟出手则会错失舆论先机、造成负面影响。

5 尺度操控策略

Regester(1987)的3T 原则强调了处理危机时正确把握信息发布尺度的重要性:首先,“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强调政府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其次,“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强调危机处理时政府应该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再次,“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强调信息发布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掌握应对话语的“可言、缓言、禁言”是一项复杂的话语技巧。如何把握好官方应对话语尺度考验着司法部门的政治智慧。应对话语的尺度操控包含四个方面:(1)从数量上看,包含应对话语篇幅的长度、应对的频度、内容的量度;(2)从质量上看,包含应对话语消息的准度、逻辑的密度、文字的深度;(3)从层次上看,包含政治的高度、调查的深度、影响的程度、关注的热度;(4)从实施上看,包含应对的态度、处理的强度、时间的广度以及人性关怀的温度。

司法部门应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或强化突出或淡化处理,规范语言,统一口径,避免认知偏差和审美疲劳。对于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处置结果、可能影响、适用法条、案件进展等都“可言”,而且必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案件爆发原因、严重后果可以“缓言”;对于有损国家形象、有害国家人民利益、涉及案件审查机密等信息则必须“禁言”。官方应对话语要做到从容、有序、客观、真实,任何逃避、封锁、拖延、隐瞒、缺漏、掩饰的话语伎俩只会恶化舆情,于事无补。

6 效果操控策略

话语效果是指话语所表达的立场、主张和观点等获得的某种结果(刘立华、马俊杰,2016:29)。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效益和效用,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突发公共司法事件有效、高效、正效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方应对话语的效果操控。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的官方应对话语“要把准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既要尊重受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回应受众的关切,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事物真相,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董云虎,2013:40)。

2012年9月21日,广东乌坎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爆发群体性事件。事件爆发后的三个月时间里舆情多次起伏,当地政府较为敏锐地作好了舆情预警,实时对群众进行安抚工作。12月19日,“汕尾公众网”发布了汕尾书记关于乌坎事件的讲话全文,事件最终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舆情趋于缓和。

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的抽样分析调查结果(见图3)显示:整个事件的官方应对话语得到了民众的谅解和舆论的接受,显示了官方对民众的身份认同、行为认同和立场认同,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妥善处理事件的决心、诚意和努力,反映了司法部门的执法勇气,促进了事件的有效、正效、高效解决(庞胡瑞,2018)。

图3 广东乌坎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

可见在处理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过程中,政法机构一方面要保持政府立场,维护中央精神和高层决策;一方面要意识到官民平等的意识,摒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为此,政法机构应构建多部门合作的话语表达机制,打造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双重话语空间,改变僵化的传统文本模式,使用符合民间话语习惯、思维习惯、情感习惯的话语,让民众接收到来自官方理智的、合法的、平等的声音,维护政法机构的正面形象。简而言之,面对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司法机构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进行话语应对,充分保证事件的解决取得正面、积极的效果,避免事件的解决出现无效、失效甚至负效的局面。

五、结语

本研究聚焦2006年至2016年十个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的典型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将突发公共司法事件的官方应对话语置于动态过程之中,在描述事件概况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了提炼阐述,分析在突发公共司法事件中官方应对话语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措辞、话语时机、话语尺度、话语效果等几个维度的操控策略:话语主体的选择多位一体,配合默契紧密,打造立体多元的话语平台;话语主题以事实为基础,焦点集中,层级丰富,既严肃又人性;话语措辞符合规范,详实严谨,注重修辞艺术;话语时机善用首因效应,掌握主动,因势利导;话语尺度体现政治智慧,灵活处理可言、缓言、禁言,避免认知偏差;话语效果密切关注,未雨绸缪,坚定立场,兼顾权威与平等。为了避免应对话语定错性、说错话,官方应该始终贯彻法治精神,统一基调,掌握规律,建立健全科学的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官方信息的透明度,坚持官方话语的权威性,把握发布官方应对话语的节奏和频率,提高官方应对话语主体的公信力,满足人民的法律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希望本研究的尝试能为官方应对话语研究提供具体切实可行的策略参考。鉴于选取的案例有限,后续研究可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

猜你喜欢
话语司法主体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何谓“主体间性”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