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调研及对策建议

2019-01-12 07:38王娟马广兴熊志坚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创均值社团

王娟,马广兴,熊志坚



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调研及对策建议

王娟,马广兴,熊志坚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创新创业实践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效和进程。当前,各高校根据国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了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新突破。但从构建的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师资、对外交流与合作、创业实践项目、创新社团、双创宣传与氛围、实践效果(定性与定量)等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数据分析来看,各指标的表现尚不够好,突出表现为实践项目重评比轻落实、实践师资重教学轻实训、实践社团重数量轻质量、宣传氛围重个人轻成果。转变“四重四轻”问题,要注重更新实践理念,重视成果孵化;建立选聘机制,优化师资质量;加强社团建设,提升活动质量;调整宣传方向,提供政策 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后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作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九大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结合实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川省充分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初步构建“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省内各高校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转战到实训锻炼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园等载体,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供全过程指导与服务。可见创新创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实践绩效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效和进程。如何客观科学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绩效,以有效改善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成为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研究回顾

在关于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论述中,研究多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第二、第三课堂内容,与创新创业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相辅构成“双创”教育课堂体系。其中,丁怡强调在知识认知的教学课堂基础上,增加多形式辅助性教育的第二课堂以及多样化实训性教育的第三课堂[1];张臣等人认为创新、创业实践是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校外实践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实践平台[2];舒铁等人从管理机构、教师水平、学生实践、实践基地、实践资金保障等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3];魏银霞等人从创新教学、课外科技、科技交流、创业孵化四个方面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4];焦烈、王尧以校内实践平台、校内外实践项目两个指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5];孟新、胡汉新则围绕主体、内容、环境要素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系统[6]。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方面,陈文娟等人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建议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7]。

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方法多样,贾淑红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高职院校自身情况,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教学建设、活动建设、教学成果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其中,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以活动建设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部分[8]。冯艳飞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从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四个层面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评估[9]。随后,高苛等人采用系统论观点,从行业社会、学校投入、学生表现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再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量化评估[10]。从前期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一直被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对此进行研究。之后解丽颖从创新创业实践本身着手,从实践投入、实践管理、实践运作、实践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11]。国内学者围绕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没有被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始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二是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主体多元,对各主体之间的相关性、不同主体与评价内容的契合度、评价主体的差异性是否影响绩效评价等问题少有分析。由此本文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设计,据此开展调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所指的创新创业实践是指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将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活动(不包括真正的创业实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意识提升和能力提高,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所需要的人;“双创”实践绩效是与高校“双创”实践目的相关的全部工作/活动的状况及其达到的结果;“双创”实践绩效评价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高校“双创”实践绩效进行衡量。

《实施意见》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细分为共享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等六个方面。本文对300余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涵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师资配备、实践项目筹划、社团组织构建、宣传环境氛围情况等。

结合《实施意见》的要求、相关文献的内容以及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始构想,并咨询了省内高校和教育培训公司多位“双创”教育与教学专家,经过多次研讨,最后确定了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较为全面地覆盖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相应活动,为全面衡量高校“双创”实践绩效提供了良好依据。

表1 高校“双创”实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高校“双创”实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创新社团学生团队社团数量、社团规模(拥有成员数量)、社团成员参与积极度、社团活动数量、社团影响力 创业协会小组活动、模拟演练、团队比赛 未来企业家俱乐部 二级俱乐部指导 “双创”宣传与氛围创新创业宣传工作创客文化、对外交流、宣传栏、月报、新闻宣传、宣传册、主题宣传周、成果展示、“双创”人物风采 赛事引领 科研推动 典型选树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校园“双创”文化建设 创业先锋秀 效果指标(定性)实践思维、实践能力、实践技能 效果指标(定量)学生参与实践比例、参加科研活动增长率、参加竞赛活动增长率、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省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校级)、社团成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表1制定了相应的利克特量表,对省内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根据其“双创”实践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对其所在高校“双创”实践现状进行整体判断和比较,并依照某一衡量指标方面的工作/活动开展效果给予由高到低的分数,分值限定在1~5分区间。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调查对象确定为熟悉和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人员,并较好地考虑教师的性别、学历、专业、“双创”经历、“双创”指导获奖情况,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年级、“双创”经历、“双创”获奖情况。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9份,占实际收回396份的95.7%。问卷题项73个,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74。量表中任一题项已删除的Cronbach α值均为0.974,表明省内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问卷数据可信,基于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较可靠,可进行后续研究。由此本文进行了问卷数据均值和频率分析,以客观准确认识和判断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绩效。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一级指标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实践项目(3.27)、对外交流与合作(3.18)、创新社团(3.18)、实践基地(3.17)、实践效果(定性)(3.16)、实践师资(3.15)、实践效果(定量)(3.14)、宣传氛围(3.13)。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目前省内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一般,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情况最好,创新社团开展情况次之,宣传氛围的情况相对最差。

(一) 校内外实践基地绩效有效性评价的频数与均值分析

校内外实践基地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校内外专门场所。校内外实践基地中实验教学平台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工程训练中心(3.24)、专业实验室(3.21)、“双创”俱乐部(3.18)、教育实践基地建设(3.15)、创业实验室(3.09)、虚拟仿真实验室(3);校内外实践基地中实训平台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大学科技园(3.3)、校企合作基地(3.22)、大学生创业园(3.22)、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17)、校企“双创”孵化基地(3.12)。

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排序中专业实验室(44%)、工程训练中心(41.7%)、大学科技园(41.4%)位于前三。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建设情况要优于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效果最好,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效果最差,其他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介于二者之间。

(二) 实践师资绩效有效性评价的均值分析

实践师资指高校有效开发和配置了校内外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和能力、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资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重点在于输入,即投入资源,实践师资作为高校投入的软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否开展以及开展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一级指标的评价均值来看,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省内高校实践师资(均值为3.15)的配备以及指导情况一般,实践师资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情况为:指导状况(平均时长及频率)(3.22)、双创经历教师数量(3.18)、队伍构成(3.15)、教师选拔(导航名师)(3.15)、“双创”实践教师数量(3.09)。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实践师资的指导状况、“双创”经历教师数量在整体实践师资情况中效果最好,而“双创”实践教师数量的效果最差,队伍构成和教师选拔(导航名师)的效果介于二者之间。

(三) 对外交流与合作绩效有效性评价的均值分析

对外交流与合作指高校为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学习与总结经验,为学生提供的对内、对外学习、交流、实践机会。对外交流与合作绩效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科研互动(3.25)、创业团队内部沟通/经验分享(3.2)、“双创”学生国际/校际交流实习实践(3.16)、学校与政府和企业交流活动(3.15)、国内外高校交流(3.12)。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排序为:科研互动(43.9%)、创业团队内部沟通/经验分享(39.1%)、国内外高校交流(38.2%)、学校与政府和企业交流活动(34.8%)、“双创”学生国际/校际交流实习实践(34.8%)。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科研互动开展的效果最好,学校与政府和企业交流活动的效果最差。

(四) 创业实践项目绩效有效性评价的频数与均值分析

创业实践项目指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在校、企导师指导下,采用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创业实践活动[12]。实践项目绩效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竞赛活动(3.38)、社会实践(3.23)、训练计划(3.22)、校级开放实验项目(3.11)。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排序为:竞赛活动(48.1%)、社会实践(42.25%)、训练计划(41.28%)、校级开放实验项目(34%)。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竞赛活动开展的效果最好,校级开放实验项目的效果最差,社会实践和训练计划的开展效果介于二者之间。

(五) 创新社团绩效有效性评价的频数与均值分析

创新社团指在学校指导下集管理、服务、实践于一体,以社团模式运营的学生组织,负责全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工作。创新社团绩效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学生团队(3.22)、未来企业家俱乐部(3.21)、创业协会(3.14)、二级俱乐部(3.1),其中,学生团队下的二级指标社团规模(拥有成员数量)(3.27)与社团活动数量(3.24)排序前列,社团成员参与积极度(3.16)排序最后,创业协会下的二级指标团队比赛(3.23)排序第一,小组活动(3.08)排序最后。

基于创新社团二级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近一半的排序为:社团活动数量(44.7%)、社团影响力(42.1%)、社团规模(拥有成员数量)(41.2%)。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创新社团中学生团队、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的开展情况要优于创业协会和二级俱乐部,并且学生团队中社团活动数量的评价效果最好。

(六) 双创宣传与氛围绩效有效性评价的均值分析

“双创”宣传与氛围指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转化、创新创业榜样大学生的宣传、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等方式,营造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氛围和环境。“双创”宣传与氛围绩效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科研推动(3.2)、赛事引领(3.2)、融入思政教育与管理(3.14)、典型选树(3.13)、宣传工作(3.12)、创业先锋秀(3.08)。其中,创新创业宣传工作绩效中“双创”人物风采(3.23)排序第一,成果展示(3.03)排序最后。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双创”宣传与氛围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排序中科研推动(38.6%)、赛事引领(37.9%)、融入思政教育与管理(37.7%)位于前三;在宣传工作中“双创”人物风采(40.9%)居于榜首。

(七) 实践效果绩效有效性评价的频数与均值分析

“双创”实践效果指难以用数据衡量(定性)以及可以用数据衡量(定量)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实践效果(定性)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实践能力(3.22)、实践思维(3.19)、实践技能(3.08);实践效果(定量)的评价(均值)及其排序为: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校级)(3.27)、参加竞赛活动增长率(3.17)、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省级)(3.16)、社团成果(3.13)、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国家级)(3.12)、学生参与实践比例(3.08)、参加科研活动增长率(3.04)。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在开展效果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评价上,选择人数百分比之和排序中参加竞赛活动增长率(41.4%)居于榜首。

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整体上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定性效果要优于定量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最显著的,而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增长率的效果最差。

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调查结论

省内高校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大赛的筹办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项目落地的机会,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创新创业实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基于评价频率数值,被调查对象对创新创业实践绩效评价全部指标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与比较好两个等级,73个二/三级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3.18。整体上看,被调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活动开展状况或效果处于一般或略高,离国家、学校、社会、企业和大学生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尚有较大的差距。

(一)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重评比轻落实

从创业实践项目评价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对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效果评价较高,对设置校级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项目评价较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导向和学校自身情况所决定。近年来,由教育部主导、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兴起,此类创业大赛影响广、成果辐射范围大,省内各高校想要借势发力,对比赛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被调查对象所在院校是省内多届创新创业大赛的承办院校,创新创业竞赛的准备工作以及开展效果明显增强。

相比实践竞赛,具有长期性的实践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被调查对象认为校级开放性实验在创新创业实践领域开展效果较差,突出表现为立项数量少,投入资金不足,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重点落地在一些竞赛活动中,而没有转化为科研项目。高校的发展重点在于科研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如果长期平衡失调,将造成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重心的偏颇。

(二)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重教学轻实训

实践师资在整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评价均值排序为倒数第3位。具体来看,在实践师资评价的均值中,教师的指导状况(平均时长及频率)(均值3.22)是相对让被调查对象感到满意的,而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选拔(名航导师),尤其是“双创”实践教师的数量方面,被调查对象对此类师资状况绩效的评估分值较低。

原因在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提出时间不久,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精神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时间周期性。目前省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专业教师转岗后任职的,其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专业性显得尤为差强人意。随着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双创”教师作为学生团队的重要指导教师人群,在对学生的创业作品指导上以教学指导为主,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高校中真正具有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名航导师却寥寥无几。为了弥补实践师资的缺失,有些高校聘请具有企业管理经验或创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学校“双创”实践教师,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实操能力强的实践教师仍然数量不足。

(三)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社团重数量轻质量

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是学生自组织在“双创”实践应用的突出表现形式,其规模大小以及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组织的发展。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社团存在质量失衡现象。学生团队中社团规模(拥有成员数量)(均值3.27)要优于社团成员参与积极度(均值3.16),在创业协会中,团队比赛(均值3.23)的情况要优于小组活动(均值3.08)。

创新创业社团具有一定的成员数量规模,组织的活动数量相当,但是社团成员参与程度却不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认识在高校中局限于形式化,学生只是通过仅有的几次创新创业比赛聚合起来,在比赛期间,参与度较高,比赛一旦结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讨的机会就大幅度缩减,创新创业社团活动日常化、常规化趋势尚未形成。

(四) 高校创新创业宣传氛围重个人轻成果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与环境氛围(均值3.13)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开展效果评估最差的实践活动,其中“双创”人物风采是被调查对象评估分数较高的一项,成果展示是评估分数最低的项目。整体的创新创业宣传工作都处于低迷状态,高校注重“抓典型”“树模范”,在学生群体中选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是往往忽略创新创业实践的思想渗透和引导,很多高校在关注优秀学生群体的同时,却不能把优秀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整合归纳和宣传,导致在学生群体中不乏优秀的创新创业榜样,但是严重匮乏优秀的创新创业思想和成果展示。获奖作品的缩略版本在学生群体中流传,逻辑不连贯、观点不鲜明导致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做起,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优秀作品因为专利保护而不方便公开创意思维的现象。

五、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绩效的对策建议

以创业促就业,大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质量。我们要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作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转变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整体表现重平台搭建、轻效果转化的现状,以更新理念,重视孵化;建立机制,优化师资;搭建平台,科教同行;加大宣传,政策保障为抓手,实施创新创业实践绩效提升新举措,全面让学生投身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使科研转化与项目落地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获益。

(一) 更新实践理念,重视成果孵化

在坚持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下,构建适应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更新以往偏重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增加实践应用型课程,与此同时,提升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确保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有一半时间用在实践。在实施灵活学分制的前提下,改革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评价体系,加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打破单一的“期末分数定天下”的格局,让学生把力用在平时,把心放在日常,使学生动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创新创业知识积累的前期成效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其创新创业成果最终孵化落地。不限制于尝试创新理念计划类别的创新创业竞赛,多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践,弱化比赛结果,突出比赛过程,在经历无数次修正想法,动手改造,最终把想法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思维养成,培养一批敢想敢为、勇于开拓与创新的实践性人才。

(二) 建立选聘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高校应该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双创”实践师资选聘机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在甄选、聘用、考核等过程中层层把关,选出的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授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目前,以自有师资为主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很多高校采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应该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首先鼓励支持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等通过培训转型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专职教师,其次对自有教师提供学习平台,组织其参加诸如KAB与SYB课程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同时,强化自有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学习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进“外援”,在自有师资的基础上,建立由海内外企业管理者、创新创业实践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等构成的创新创业实践联合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让他们在学校开设沙龙、论坛讲座等方式分享实践经历,交流实践经验,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三) 加强社团建设,提升活动质量

高校在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功能,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的同时,要对内强化学生自组织功能,根据“数量从严、质量从优”原则,鼓励学生组织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通过让社团承办校内创新创业比赛提高社团成员参与度。

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社团活动首先要加强组织构建,对已经成立的社团进行二级学院的分类指导,整合社团规模,调整社团人数;对即将成立的俱乐部要进行责任制审批,做到有人指导,有人负责。其次要加强对社团活动质量的调控,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鼓励社团成员接触科研项目、让他们参与实验、以科研团队成员身份进行学习,让社团成员更多地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并鼓励将已有成果进行转化。最后,建立学校科研资源、实验室及其设备面向社团成员开放的制度,并为社团成员配备相应指导教师(可由研究生担任),研本共育,促进学生有条件、全身心参与到科研过程,把高校的科研强势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优势。

(四) 调整宣传方向,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要调整创新创业实践宣传角度,从以往的个人、团队宣传转向成果展示,利用展示平台对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的获奖作品进行解读,概括原理,分解实践动作,归纳营销方案,以更好地激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对已经孵化的项目,组织大学生去孵化园地参观,了解企业运营流程,让项目负责人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经验与心得,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效益。

高校同时要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保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风险基金,通过与校友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众筹基金”,支持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开公司,促进实践活动项目落地;制定创新创业实践奖励计划,对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进行鼓励,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档案,以档案中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记录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为实践落地的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以及租金减免政策,更大力度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帮助其渡过创业艰难初期。

[1] 丁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育体系[J].就业指导,2013(5):74-77.

[2] 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62-265.

[3] 舒铁,余文华,周凌宇,等.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144-146.

[4] 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32(2):14-17.

[5] 焦烈,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2):46-49.

[6] 孟新,胡汉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评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 144-151.

[7] 陈文娟.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8] 贾淑红,刘兵.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3(9):8-9.

[9] 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22-128.

[10] 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5(4):61-64.

[11] 解丽颖.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6(11):177-179.

[12] 黄娟,李秋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新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2): 168-169.

2018-03-08;

2018-12-11

王娟(1990—),女,山西太原人,西南石油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545261814@qq.com;马广兴(1987—),男,河南漯河人,西南石油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熊志坚(1963—),男,四川广安人,西南石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教育管理

G647.38

A

1674-893X(2018)06−0138−07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双创均值社团
缤纷社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双新双创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