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创新研究

2019-01-12 07:34肖林根李科生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力校企政府

肖林根,李科生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创新研究

肖林根,李科生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基于校企合作本身及相关主体的分析,对校企合作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把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分解为由学校、企业组成的内生性方面和由政府、市场构成成的外源性方面。内生性动力不足与外源性动力缺失是目前校企合作难以良性发展的重要缘由。为此,提出从重构校企合作理念、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高学校服务能力等方面强化内生性动力,从完善基于市场调节的政府介入方式方面提升外源性动力,进而促进校企合作朝着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

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外源性动力;创新;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合理、深入、长期化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现实的校企合作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取得不少发展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特别表现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至于原因,有不少研究者做过精致分析,方桐清认为企业动力不足,主要源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益驱动、安全保障和机构服务[1];严楚华等认为,由于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规定,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向奖励制度,导致企业所期望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应付甚至抵触[2];吴进认为以获利为主要任务、对院校服务能力不信任、对知识技能保密的考虑、高校培养人才的不匹配、视合作为负担等使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强[3]。这些认识从政府、高校或企业等方面对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归因,使我们对校企合作的动力问题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但缺乏对校企合作动力问题的系统审视。本文拟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做些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动力分析

从形式上看,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某种合作关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为什么要合作,学校与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追问的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探寻的是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建设问题。事实上,走进校企合作,这两个问题也是不得不问的,因为动力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到底何为校企合作呢?从校企合作涉及的主体而言,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学校、企业和政府三类相关主体。其中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从校企合作的目标来看,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因来看,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具备不同能力、掌握不同资源的学校与企业走向联合,以求得彼此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可以把“校企合作”描述为面向市场的学校与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的一种指向资源互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合作性关系(图1)。由这个定义,分解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为“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三方面。

图1 校企合作的动力源

(一)“校—企”动力因素

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因客观上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资源,且这能力和资源为对方所希求而具有相吸性,这成为校企合作的动力源之一。具体而言,学校方面:①学校聚集了教师和学生,他们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教师掌握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传授乃至发明知识、技能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成才,是学校完成自身职能的核心资源[4]。更为重要的,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长年在行业领域一线兼职的教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往往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有助于企业借助学校教师解决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难题,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5];学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校友。在校生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企业未来的员工,校友或正在参与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或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彰显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层面。②学校拥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比较完善的教学硬件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可用于教学,另一方面可作为企业研发和改进生产技术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及培训方面的服务。③学校具有比较全面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学校作为专门的培育人才的组织机构,在具体的行业内部及社会系统中都有一定的地位,跟政府机构也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使企业可能借助与学校的合作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表1)。企业方面:①企业是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技术转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实际问题的了解最清楚最深刻。通过企业,学校可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当前最迫切需求的技术,从而找到研究选题[5]。②企业以获利为主要目的,其存在本身拥有大量的资金流和资金储备,可以企业名义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特殊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合理报酬,同时可提供经费资助,促进学校改进教学、实验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③企业生产拥有真实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可为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专业教育实践经验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可作为学校现场教学及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表2)。由此,所谓“学校-企业”动力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因资源互补所具有的相互吸引力,它是校企合作的内生性动力,这种力量的强度取决于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匹配程度。也就是说,学校资源(即人才、技术、社会影响力等资源)越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资源(即项目、资金、基地等资源)越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则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在性动力越强。反之亦然。

表1 学校优势资源和学校满足企业需求的方式

表2 企业优势资源和企业满足学校需求的方式

(二) 政府动力因素

这里的政府动力不是指政府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而是指政府作为主导者的介入对校企合作产生的推动力。作为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其动力来源于政府所期望的学校教育的健康和良性发展,更多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就业和民生的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6]等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部分实现,前提是校企合作是充分、深入的。现实校企合作既不充分,也不深入,原因不仅来自学校、企业内部,也来自政府。政府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主要投资者,是校企合作的主张者和监督者,也是贯彻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依靠。如果政府不行动或行动不到位,不能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那么校企合作的实施及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正如有论者在分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时指出的:“政府基本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造成政府职能缺位。由于缺少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导致校企合作走向表面化、功利化和短期化,校企合作双方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缺乏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实现深度合作”[6]。这意味着,政府正确履行职能,主动、有效的介入是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三) 市场动力因素

市场是校企合作相关主体学校、企业与政府等依存的环境,学校、企业面向市场而生存和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引导企业“产品—技术—服务”的更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另一方面刺激企业、学校自我调整,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这里重要的是,单独的学校、企业均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寻求更新产品、技术、服务的机会,但不断更新产品、技术、服务需要强大的人力、技术支持。企业由于科技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科技抗风险能力较弱,技术优势很难体现;学校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但由于传统观念、资金紧张等原因,知识转化速度和程度都不理想,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7]。这样,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学校与企业有可能通过谋求相互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此,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校企合作起到一种拉动作用。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拉动作用表现为‘压力’和‘拉力’两种作用效果,拉力主要由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压力主要由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发。

总之,校企合作受到“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等多方面作用力的影响,是学校、企业由自身发展需要激发的内生性动力(“校企力”)和政府介入(推力)、市场调节(拉力、压力)等外源性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图2)。一种良性的、合理发展的校企合作总是以学校与企业的高匹配(匹配度高意味着内驱力强)、政府基于市场调节的有效介入为标志的。

图2 校企合作受力分析

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构建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由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发的内生性动力与政府介入、市场调节等外源性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协调这几方面的作用力,使其方向保持一致形成最大合力,就成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现实校企合作中遭遇动力不足的困境,原因是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来自于学校、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方面。从学校、企业而言,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低匹配,由沟通不足、缺乏共同的理念、资源的相吸性较差等造成;从政府而言,主要是政府职能缺位,具体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政策制度缺位、管理体制不善、督查和评价机制缺失等。由此,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可从学校、企业和政府方面入手,着眼于增强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着落于重构合作理念、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创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服务能力等)和发挥校企合作外源性动力(主要是建立基于市场调节的政府干预机制,从法律政策、管理机构及督查评价机制等方面完善政府介入方式)(图3)。以下试做具体分析。

图3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图式

注:市场0、市场1表示市场的两种状态:市场0表示自在市场,市场1表示受调控市场。学校↔市场0↔企业表示学校、企业在自在市场中因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潜在合作关系,学校↔(政府↔市场1)↔企业表示学校、企业在政府正确履行职能、实施宏观调控的市场中形成的现实合作关系。

(一) 增强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

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来源于学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切地说来源于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匹配度。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内生性动力应着眼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匹配度,着落于重构合作理念、搭建校企信息沟通平台、创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提高学校服务能力等方面。

(1) 重构合作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企业要走向联合,必然要建立共识性的理念。现实校企合作学校遭遇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共识性,“很多学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而很多企业则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提高效益,不必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 事”[8]。因此,改进校企合作首先要做的是重构学校、企业的合作观念。学校、企业的确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目标:学校致力于人的培养和知识的创造,企业专注于产品、技术、服务的改进和生产的提高,但学校、企业又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甚至学校、企业各自的存在和发展也要依赖于彼此的相互参与才能是完整的和现实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企业要坚持自身的独特性,或者说以自身的独特性为关注的重点,但又要适度走出自身,从意识和行动上都兼顾他者:从学校而言是要能为企业提供可以量产的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优质员工人选,从企业来说是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也即是要求学校、企业要树立“资源共享、服务彼此”的理念。只有学校、企业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才在开端上就具备了充分、持续的动力性。

(2) 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现实中学校、企业多通过招聘、项目合作、参观考察、第三方(校友、政府等)推介等方式相互认识、了解,这些方式在实现校企沟通方面固然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在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当下,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也颇为明显。要使学校、企业之间实现比较及时有效的沟通,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借助互联网建立校企信息沟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可以及时发布毕业生就业、职业资格鉴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实时上传人才供需、技术研发需求、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这样,企业、学校可以在平台中较为快速地实现资源线上对接,确定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对象,然后实现线下资源对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是在政府机构的参与下建设和运行的,政府机构对校企信息沟通平台进行价值引导、规范、服务、评估和监管,并为其提供资金、制度、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障。这使校企信息沟通平台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3) 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学校、企业走向实质性合作的载体,也是学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通道。建立实践基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学校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期选派学生、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二是在学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室,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三是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将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与企业的项目、资金要素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四是合作开办实体。按照“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的方式引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开办经济实体,拓宽生产性实训和校内顶岗实习的渠道[5]。

(4) 提高学校服务能力。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无论在服务能力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无法达到企业的期望。“由于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使得高校不能参与企业的研发、方案制定、人员培训项目。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职业道德不完善等问题,学生的实习、就业有时都不受企业欢迎”[3]。为此,要着力提升学校的服务质量。鉴于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和技术是学校比较占优势的资源,可以从提高人才质量和调整科技研发重心两方面来提升学校的服务水平。从人才培养而言,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应利用人事自主权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建设。就科研重心而论,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科研向应用技术领域倾斜的政策和激励制度,使学校的研发具有面向市场、面向生产、面向企业的特色。

(二) 发挥政府、市场等外源性动力

相对于学校、企业因自身内在发展需求形成的合作动力,政府介入、市场调节等力量属于外源性的。鉴于市场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调节、配置资源的场域,并无明显所谓“合理性”的问题,且其作用的发挥会融进政府的调控中,这里重点分析政府如何有效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现实校企合作中政府职能缺位是比较普遍的,这在很多的校企合作现状调查和研究中都有提及。由于没有建立权威的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导致校企合作处在自发甚至盲目状态[2];周超凡等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专门性的政策和制度,也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应有的指导、监督和评价[9]。那么,政府到底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呢?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者,政府的作用更多的应体现在方向把握和政策引导上。首先,应尽快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修订《职业教育法》,对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做出明确规定,关注对企业利益、学生安全的保障;制定《校企合作法》,出台配套的法案、细则,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财税政策,一方面通过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做到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财政拨款政策,促进学校改革转型。第三,扶植第三方服务和监管机构。政府牵头成立专门负责指导、监督、管理和评价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用以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监管。委员会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企业专家、学校专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等组成。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指导、监督、管理与评价。委员会的成员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合作的院校和专业、不同的企业而选择适合的人选[9]。如此,校企合作就有了来自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有了政府有效介入的支持。

[1] 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10):81-82

[2] 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 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4):80-82.

[3] 吴进.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动力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3):79-80

[4] 李科生,肖林根.应用型本科顶岗实习“教-考-评”教务管理平台构建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7-109

[5] 温世燕.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2(12):44-47

[6] 邓巍,李科生.基于产教融合的监所警察类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4):126-128.

[7] 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07):87-90

[8] 温世燕.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 2015(2):34-36

[9] 周超凡,曹卫真.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动力机制构 建[J].高教学刊,2015(18):192-193

2017-10-01;

2018-11-28

2017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名师进课堂’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17073)

肖林根(1987—),男,江西宜春人,岭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教育,联系邮箱:xlg380091671@126.com;李科生(1982—),男,湖南涟源人,贵州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G642.4;TP1

A

1674-893X(2018)06−0074−05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动力校企政府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动力船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