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与反思

2019-01-12 21:03徐春庆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民族制度

徐春庆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浙江 台州 318000)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何谓“核心”何谓“素养”?《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核心是主要部分”1“素养是平日的修养”。2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可以理解为:是日常学科学习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最能体现学科育人的关键性的、根本性的要素。它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离不开具体学科知识,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3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提炼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政治认同事关培养方向,理性精神与法治意识达成政治认同与公共参与的条件与要求,公共参与是达成其它核心素养的当然结果。

一、探究问题的特征

正如前文所述,所谓素养是平日的修养,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达成离不开每一堂课的努力,更需要高质量问题的历练。探究式问题,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为材料,以透彻的说理严密的逻辑为条件,不断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产生的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高层次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一般说来它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探究型

探究型问题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所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4只有对问题真正有研究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有理性精神,才会具备较高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探究式设问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设问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框中对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可以直接将问题设计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能回答一点或几点,最后老师将答案归纳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主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于是学生将这些结论记住,当考试问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一些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学生能很熟练地做出回答。尽管部分学生通过单纯记忆好能获得高分,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却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探究式设问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比如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问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制度。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进一步追问学生,在我国不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行不行?你能想到哪些办法来解决民族问题呀?这种提问方式对于哪些有怀疑精神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于有些还习惯背诵、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二)逻辑性

探究式问题首先是探究即允许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不管是对现有观点的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要有充分的逻辑论证。论证越充分,学生对现有观点的态度就越坚定。如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可以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提问进行探究:问学生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能想到哪些方法解决民族问题吗?你能对你所提的方法进行论证吗?

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得出了两个方案:

1、实行民族同化,即取消民族差异,用公民意识取代民族意识?

2、实行民族自治,即由某一个民族组成一政治实体,这一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与国家政权。

当学生提出以上两种解决方案后,我们要求学生充分论证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在论证的过程中对这两种方案的优点我们也应该充分肯定,但我们对某种方案优点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这些方案的缺点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如用民族同化解决民族问题,一方面,我们肯定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自然同化当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好办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学生懂得目前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无视这些差异的强制同化是不可能很好的解决民族问题的。

当我们对学生所设计所有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后,当我们将学生所设计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比较后,学生会从心理认同我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究问题的严密地逻辑说理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开放性

“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意愿与能力,是高中政治四大核心素养之一。”5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如:课题研究、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等。但作为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显然是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陈地。如果课本上有什么问题我们就问什么问题,将很难培养有公共参与精神的学生。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例,这一框中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将本课的问题设计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很快从课本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体验也不会产生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而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允许学生质疑我们的观点,同时答案也具有开放性。比如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的观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去了解我国实施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者去翻阅文献资料或是走访相关学者与长辈。学生在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根源的过程中,他们参与社会公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能力得到加强,践行公共参与精神的意愿得到升华。

当前,无论是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看,还是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特点来分析,当前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及选考试卷中应该要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试题。探究型问题在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之后,肯定会再探究怎么办。而这些“怎么办”的问题答案大多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将问题纳入法制的轨道是一个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当学生养成了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认同了用法律解决问题做法,学生的法制意识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对探究式设问的反思

目前许多一线老师认为,合作探究仅仅是上公开课时,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程、新理念所采用的方式,平时根本用不着搞这些“新花样”,落实知识、考高分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与归宿。这其实是对探究式设问这种课堂设问与教学模式的误解。

(一)探究型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非政治学科甚至少数政治老师认为,政治课学生自己读读背背就可以。只要学生背的出来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就一定能考高分,因此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其花时间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还不如让学生自己背书。合作探究与落实课本知识矛盾吗?其实不然,仅仅通过机械固然短期内能够得到高分,但这种做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探究式教学模式则不然,比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框中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探究我们学生得知:民族自治解决不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同化也不是当前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好办法。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因此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传统,能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因此这一制度充分考虑各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确实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以一个或某几个民族为主,包括了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因此这一制度考虑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认同,同时也更好的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型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探究型问题需要精心课前设计、多样的提问方法和及时有效的点拨与指导。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问题。精心准备促使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学习、学习学通知识的来龙去脉。比如说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老师不仅仅要懂得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更需要了解古今中外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制度,同时也要去了解我们国家建国初之所以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背景。在学习与准备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出会得到相应的增加。除了精心的知识准备外,多样化的提问方法及时有效的点评也很重要。形式多样的提问方法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时有效的点评既需要老师对问题所设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同时也要求老师有很高的点评技巧(比如说表扬批评的度把握合理)。这些要求都会督促我们的老师自觉主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三)探究型问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知识的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接受者,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探究型问题的解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作为平等的主体进行对话。与传统的老师讲述学生接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时探究型问题,或是用生活化材料或是用娱乐、体育也或是用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有利于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以姚明的成功之路为研究载体设计三个问题:姚明成功是因为他赚到很多钱吗?如果姚明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前他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吗?姚明成功纯粹是当前这一好时代的产物吗?用这些大家熟知的明星或者是热点材料作为探究背景有利于弥补因年龄问题带来的师生隔阂,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不要将探究式设问理解为为追求课堂形式创新的形式主义,要坚信探究式设问不仅不会有损学生落实知识的时间,反而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学习、深度思考,就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这不仅仅是为完成与满足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作为老师价值的需要。当我们设计的问题能够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当我们的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得到学生的频频点头赞同时,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民族制度
我们的民族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