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 霸州 065700)
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语,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新课导入是把学生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之中的行为方式。它是思维的起点,有意识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趣启思,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要使一堂历史课新获得成功,必须讲究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应在导入阶段就制造“兴奋点”,诱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学习内容相应的情感,使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营造的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来。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的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把皇帝、太上皇及许多大臣都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历史老师课前要精心设计疑问,课上巧妙地提出疑问,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学古埃及金字塔时,提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怎样把那样重的石块弄上100多米高,假如你来设计,用什么方法?用点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这样的疑问,可使学生富有激情地信心百倍地钻研它,学生可不断地从原有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创新思维。又如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时,学生便陷入了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或是情绪激动,据理力争;或是平心静气,阐明因果;或是通情达理,一分为二。这样质疑既挖掘学生的智力,又诱发学习的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历史课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小论文征集评比等多种活动吸引学生,还可辅之以一些激励机制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还应该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学习,去发现,去感受。历史教材的特点就在于启发学生如何去寻找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每节课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决定于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在于课堂40分钟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这40分钟的能力训练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初二历史教材中,讲到了“五四运动”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当代中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同学们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激情高昂。
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辩题“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在辨论中,正方同学列举史实,证明了我方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众多因素,更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反方同学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队的废驰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小小的辨论赛,形式新颖,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他们既拓宽了知识面,也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是一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培养好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初中历史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