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曹庄明德小学,河北 保定 072450)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合理等,这些现象极容易拉低数学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高效课堂的提出,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教师在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手段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没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或者的创新的力度不够,久而久之又沿袭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路子上。虽然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潮,但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屡见不鲜。新一代的小学生,出生于信息时代,对新事物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思维模式灵活多变,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无趣,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当前课堂教学,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理论的传授,缺少实践应用,学生主体亲身体验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知识和理论为主,所传授的知识多于学生的实践体验缺乏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够明显。
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的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而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内容来看,大部分的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门学科的这一特点,在上课的时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在思维的转化方面并不能得心应手,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作为载体,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当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开展生活化的教学,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案例必须要符合小学生所拥有的实际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为例,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于是我决定组织学生从生活方面着手,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我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进行简单的收集。然后在课堂上,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同学们展示出了许多生活实例,比如说粉笔盒、牙膏盒、衣柜、收纳箱等等。随后我拿出我提前收集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并且让同学们也拿出自己收集的物品。接着我请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并由此来向学生介绍长方体的“面”,然后又指导学生触摸面和面相交的部分,由此来引入“棱”的概念,最后通过三条棱相交的点来引入“顶点”的概念。有了生活物品这些实际参照物,学生很快便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特点有了全面的理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现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我在上课之初就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几组由正方体和长方体组成的不规则建筑的图片,这些图片精美漂亮,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知识后,又将图片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算出图中建筑物的表面积。因为建筑物都是三维立体的,而我所展示的只是二维的图片,所以要想精确的算出建筑物的表面积,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再加上适当的推理进行计算。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推理能力。而且,这些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是促进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解读素质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手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