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安顺 550800)
音乐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涵盖在美育范畴中。音乐的欣赏能力是音乐教育中的必修课。在这种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从事音乐欣赏的人是行为主体,音乐则是行为客体,音乐欣赏者通过倾听音乐可以感受到音乐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艺术水平得以提高。对于即将面向社会的中职学生,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在中职学生的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其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深度和专业性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接受音乐教学之初并不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教育也极其容易忽视这一点,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事实上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其自身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他们的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培养较高的审美情操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专业素养,从而使学生未来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获得更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年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感。基于此,中职音乐教学应当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将音乐转化为精神力量激励人,音乐教育应当结合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或是单纯的演唱或演奏,从而导致艺术教育的程式化现象。所以,当代的音乐教育应当勇于打破传统模式,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音乐情境[1]。例如在上课环境上应选择环境优雅有艺术氛围或有艺术渊源的地点,整体装修风格符合所学音乐的特点、格调。此外还可以利用幻灯片与课前音乐欣赏营造音乐情景。在中职音乐教学课堂上,营造富有音乐氛围的课堂环境,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自然可以提高的更快一些。
艺术之间往往有相通之处,高雅的音乐与美妙的文字也能彼此相呼应。所以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中也可以将文学与音乐进行有机的链接。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利用散文诗句等填补抽象的音乐,结合文学素养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进而提升中职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2]。
如在进行《田园交响曲》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美的文章,再进一步结合贝多芬创作时的人生经历、所处背景等进行适时的讲解,使学生在对《田园交响曲》进行鉴赏、学习时能够受文学的影响,提升对该乐曲的审美层次。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在除了欣赏优美的音乐外感受到音乐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这种结合文学作品培养音乐审美的方法对中职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有重要意义。
音乐鉴赏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尝试与对比中形成的,对于音乐欣赏者而言,会对比不同的音乐是十分重要的技巧。在一首乐曲中包含旋律、节奏、情感等要素,而每首乐曲的要素都是不同的。为了让中职学生提升其音乐鉴赏力,可以将音乐对比的课程引入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知识和情感对比不同音乐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提升音乐素养[3]。
例如,在进行“乐曲协和性”这一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对比能力。让同学们分别聆听一段和谐音程与不和谐音程,并对其予以对比,同学们就能感受到不和谐音程造成的刺耳、紧张和不安感以及聆听和谐音程带来的愉悦、放松与安宁感。经常进行这样的对比练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欣赏到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音乐,产生不同的音乐感受,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不同于文字、绘画、雕塑等与事实形态相连的艺术形式,音乐不仅与事实形态相连,还与人的生理与情感活动相连。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会对音乐只存在一种单纯机械地反应,音乐也并非只以本体形式存在。所以鉴赏音乐需要调动鉴赏者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可以赋予音乐更多的可能性、发掘音乐更深层次的表达、使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得以升华。
如,在教授学生理解音乐的力度这一概念时,以《赛马》这首乐曲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欢腾喧嚣的乐曲节奏中联想到赛马场上的风驰电掣、赛马场面的激烈和观众情绪的高昂。随着乐曲演奏的进行,马儿在激烈角逐时的紧张和最后获胜者的喜悦之情也展现在听者的眼前。乐曲给人带来的感受并非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音乐的精妙之处正是让人能够打破想象的壁垒,让欣赏者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
综上述,中职学校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不意味着使学生达到多么高的音乐造诣,而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其社会从业能力,这才是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希望通过笔者给出的上述方法,中职音乐教师能够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达到更高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