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静
幼儿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校园首先经历的一个基础阶段,同时幼儿期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是道德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瓶颈。生态体验让幼儿历经生命的律动,感受生命存在和成长的美好,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我们在生态体验理念下开展的德育活动,基于幼儿立场、认知基础和兴趣爱好,基于德育目标的达成,通过德育主题研究活动,在生态体验中有效促进幼儿成长。
要了解生态体验的内涵,首先要清楚生态的内涵。它不是单纯的“每一个生命的生存或生活状态”,这里的生态是“经过浅层的生态到深层生态的过渡,并融进了个人感受而形成的有关于三重生态的概念”。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之间的三重生态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与功能。其中自然生态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即保持物与物的守恒;社会生态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人文生态是人类的心灵居所,即自身内在的道德建立。而本文的生态体验则是带领幼儿在平衡和谐的生态关系和情境中进行亲身感受、体验感悟、理解和感知生态之间的运行规律,学会设身处地和移情,理解每件事的因果和立场,以求能够感同身受,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态体验德育的核心是将体验的途径深入到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生活、社会中开放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这样的体验随时可以发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态体验德育是将生态道德规范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的道德教育。它不反对知识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但生态体验德育重视体验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体验者的自我体验,旨在培养体验者的生态德性和健康的生态人格。
生态体验德育着力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体验者和引导者,其精神和灵魂都在体验涌流中不断得到陶冶、净化和升华。体验者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地领悟,生成新的道德境界,如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学会尊重、互相分享、礼貌待人、懂得帮助、知道感恩等。
在“生态体验”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将“真、善、美”的德育活动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打破原来的固化模式,将德育目标与生态课堂、区角游戏、户外游戏、社区活动、节日活动等结合,探索出“生活阅历——理解——表达——唤醒——行动——反省——领悟——道德境界”的良好德育模式,开展具有园本特色的生态体验德育活动。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虽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等从婴幼儿期开始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条化。目前很多幼儿园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浮于表面,在环境创设上也都是将德育警句贴在走廊或教室,教师也只是将道德准则直接传授给幼儿,给幼儿带来的往往是视觉上的盲点、听觉上的麻木和心理上的逆反。二是封闭化。德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一个长期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的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动用各种资源,才能达到育人目的。幼儿园德育工作缺乏园外德育途径的参与,缺乏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
针对当前幼儿道德教育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方面,依托创建良好的生态体验环境,创设种植园地、农场、沙水池、鸟笼、自然探秘园等,幼儿尽情享受游戏体验带来的乐趣,使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此彰显。在各专用室、廊道边、体验场上张贴了各种行为规范标志和生态标语,将德育目标天衣无缝地融入生态环境元素之中;另一方面,通过与家园密切联系,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深入园所生态体验环境中现场体验,和幼儿一起滋润心灵,培养道德价值观。
生态体验德育在如今的道德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视。前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做过相关论述,主张在德育中増加生态体验和生命叙事相关的内容和模式。生态体验德育已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刘惊铎、姚亚萍等国内生态体验理念先驱的带领下,国内还专门建立了“生态体验教育网”,记载了生态体验德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生态体验德育也被写入了《改革开放30年教育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体验德育改进了传统德育教育的工作方式,遵循了时代发展的规律,借助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和谐、快乐、自主、轻松的生态德育环境,促进了幼儿德育品质的自然生成。生态体验德育的提出也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衡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对生态体验德育的关注也符合“十九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幼儿主要不是通过书本和记忆大量抽象符号来学习的,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和探究,通过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建构自己的道德认知。我园的生态体验德育正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不谋而合,是基于“幼儿为本”的课程观的,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活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美与共存。
如在中班活动“可爱的鸡宝宝”中,教师在第一次活动中利用课堂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小鸡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但是幼儿并没有实地了解观察和饲养过小鸡,他们了解的情况仅限于教师讲述的内容,因此,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孵化器,每个幼儿认领自己的 “受精蛋”并做好相应标记,为小鸡布置家,提供大纸箱,铺上木屑和尿片,配置取暖器等。孵化的21天内,幼儿自己计划好饲养办法。孵化后,幼儿自发分组饲养。在此过程中幼儿萌发了合作、分享的意识,萌发了热爱小动物、照顾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幼儿的德性养成是促进幼儿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幼儿好的品质和品行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需要“以幼儿为本位”,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通过生态体验式策略,营造体验环境 、组织生态体验课堂并多方参与协同,即通过创造生态的德育环境,利用全息沉浸的德育环境、生态课堂、体验游戏等作支撑,引导幼儿进行开放对话,讲述现场感受,并深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创设鸟笼、蜂巢、树桩、职业体验馆等显性的环境,让幼儿时时处处沉浸在良好文化环境中。幼儿在笼子里体验笼中鸟儿的哭喊,体验鸟类的悲伤,从而感悟到鸟笼不是小鸟的家,鸟儿渴望自由,渴望与自然为伴的心情。幼儿在蜂巢里工作,体验着蜜蜂们使用最少的材料制作宽敞的屋子,感受它们的勤劳和创造力,进而激发他们关爱动物的情感。我们还采用共同商讨的方式一起为园内各处设置警示语,如:“幼儿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果熟了,怎么没人摘?原来是给鸟儿吃的。”“小草长高了,怎么没人踩?原来是给动物藏身用的。”不仅让幼儿在优雅清新的环境里学会生活,还在潜意识中给幼儿一种“暗示”,让幼儿在此过程中辨别行为的对与错,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
在这种会“说话”的环境下,幼儿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从而诱发积极的生态道德体验,激发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课堂是幼儿德育的关键,它是育人的主阵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上而下进行提问或教授,让幼儿被动地回答出道德的相关约定或规则,而幼儿并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幼儿沉浸在情境中,生发自己的感悟,激活创造性思维,提升道德价值观。
秉承生态教育理念,我们的生态体验德育课堂借助情境体验,带领幼儿达到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潜能。如在大班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中,教师巧妙截取了绘本中的某个缩影或写照,通过创设“孵蛋”和“骑马”的体验情境,让幼儿亲身体验到父母平时照顾宝宝的艰辛,从而激发幼儿感恩父母的情感,将德育精神内化于幼儿的心中,让“向美”教育浸润幼儿的心灵。还有中班活动“存起来的吻”,教师将幼儿的照片制作成温馨的照片墙,让幼儿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幼儿沉浸在“吻”的情境之中。教师没有直接讲出绘本故事中奔奔对妈妈时时刻刻的依恋和妈妈对奔奔无微不至的爱,但幼儿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感受到了奔奔和妈妈之间浓浓的爱。
我园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展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带领幼儿和家长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如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科技馆、英雄先烈纪念碑、敬老院、福利院等。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包括尊敬、责任、公平、宽容、礼貌、爱国等。如“粽香情浓”活动,在浓浓的粽香中幼儿载歌载舞,给老人送去了快乐,让关爱、孝亲根植内心;“护绿小天使”活动中,幼儿为小区设计“环保标志”,收集环境污染图片,进行环保现场宣传等,萌发绿色环保的意识,让幼儿成为绿色文明宣传的使者;还有“小小学雷锋”“宝贝志愿者”等活动,增加了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一系列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着他们在发展“真、善、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生态体验德育中,判断幼儿的道德成长水平,需要我们真实而全面地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价及引导是生态德育活动整体性的表现,更是提高道德与生态体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对幼儿道德成长评价要“三注重”:一是注重评价的主体性。幼儿本身是评价的主体,幼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他人情况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评价过程。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幼儿之间相互接受,产生同伴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评价的积极性。二是注重评价的阶段性。既可以评价幼儿展现某种道德发展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评价幼儿道德实践的阶段成果,在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过程中要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和点拨。三是注重评价的持续性。追寻幼儿发展的轨迹,建立幼儿行为习惯成长档案,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多方参与,连续性地探索幼儿道德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应多给幼儿参与评价的权利,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德性的养成需要让幼儿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德育评价实践之中,幼儿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开展体验式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每次的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或活动重点,当活动告一段落,我们会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再现活动场景。师幼共同观看、讨论,幼儿找寻其中的优、缺点,教师适时引导,为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在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中,我们以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例具体阐述在建构活动中,大(三)班幼儿很多时候表现的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合作。从视频录播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会不时共同建构的画面。但在建构过程中他们不会分工来共同完成游戏,如男孩A和男孩B自己的作品还没有搭建完就又去帮男孩C搭建了。他们在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合作意识,随意性很强,有时合作也仅仅局限在好朋友之间。以这个视频为评价依据,师幼一起观看视频、讨论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接下来的活动应该如何靠加强合作来进行有效建构。
评价既是激励也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从而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生态体验德育中,我们还是以上述建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为例来进行跟踪观察。
由于之前已经经过一系列的前期指导:我们结合教学活动或生活经验,师幼共同探讨和制定公约。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由两人的合作发展为多人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加深幼儿对合作的理解,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以建构区“盖房子”为例,建构游戏“盖房子”的目标为: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盖房子的基本步骤;尝试用不同的材料盖出造型独特且稳固的房子;小组之间通过分工,提高交往、合作能力。将幼儿分成两组(重点是幼儿自由组合而不是由教师指定分组),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看哪一组能很好地完成合作目标。在此游戏中我看到了:幼儿能认真商量分工,明确责任;幼儿能积极讨论如何建房子才会坚固;幼儿有竞争意识和小组荣誉感。
幼儿的道德成长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生态体验德育评价与以往的评价不同,它不仅重视评价的结果,也重视评价过程的持续累加,是一个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幼儿道德发展的某一阶段,教师看到幼儿行为的某个片段或具体时间,及时进行反馈,利用集赞卡、奖励游戏“钱币”、盖章等方式来记录幼儿的发展过程,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励幼儿道德成长的进一步完善。如每天我们都有德育体验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会让幼儿对活动中出现的乐于帮助、主动分享、礼貌待人等行为进行评价和分享,并以此作为奖励和改进的标准,好的行为会获得“钱币”作为奖励。每周五下午,我们都有一个每周小结的主题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这周的表现和获得的奖励评出“每周之星”,每月又会在“每周之星”的基础上竞选出每月的“绿色宝宝”。如此循环、持续地将激励评价累积起来,让评价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和“催化剂”,从而引导他们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现代德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幼儿阶段没有停下进行生态体验德育的脚步,但这条路不是立刻就能见到成效的,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的生态体验德育活动仍然处于摸索状态。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如何去探索生态体验德育路径?如何更深层次地提升生态体验德育的操作性、艺术性和特色性?这些都是我们后续所要思考的问题。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