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黄存芳
复习阶段,是教师们最劳心劳力而又无可奈何的阶段。经历了一学期的“磨练”,在最后关头,大部分学生都很浮躁。遇到简单的知识点,很多学生自认为全掌握了,一检测,全都正确的却寥寥无几;遇到难的新题型,很多学生又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动脑思考。这样一来,复习阶段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是“死气沉沉”。
在一节复习课上,因为一次小“惩罚”,一个学生的表现却让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复习变得高效。
在期末复习的语文课上,班上一个学生正和同桌聊得热火朝天。笔者知道他平时成绩还不错,但上课讲话的行为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为了给他一个小小的“惩罚”,笔者便叫他上来讲解练习题。一开始,他有点不知所措,讲话声音也很小,只是照着自己的练习读给大家听。笔者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鼓励他把自己做题时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大家,并选了一题让他示范做题过程。在笔者的鼓励和示范下,他鼓起勇气,大声讲解了起来,讲着讲着,“小老师”的样子也有了。他还会提醒其他同学某个字的某一笔要注意怎么写,哪两个字很容易混淆。笔者便趁势将易混淆的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对比组词,并记在课本上。当他讲到后面的成语时,竟然开始提问了,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架势。看得出来,这次简单的看拼音写词语练习,他下了不少功夫。学生们在“小老师”的带动下,兴致也很高,订正、记录、举手回答都很积极,而这堂本来“死气沉沉”的复习课也活了起来。
一次偶然的“惩罚”,带来了一次新的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这样的师生关系也是融洽的。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性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中,拥有无限的潜能。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他在《做幸福的生命激扬者——写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教育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不在于教,而在于鼓励学和帮助学,也就是说,我们在生命的旁边,帮助生命自身,让生命自为之,去发展,去成就自己的可能。”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常常会把课堂当成自己一个人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淹没了,学习成了没有动力的事,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方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复习阶段,笔者通过“小老师”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作用。“小老师”为了能够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一展风采,也会认真准备,主动探究,发掘易错点和难点。他们在自己掌握的同时,更为全班学生扩展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当然,这些准备工作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家校携手,学生们的复习变得“活”起来。
“小老师”的成功,笔者感到很欣喜,为了让复习课堂活跃起来,笔者又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小老师”计划。语文复习的材料太多,也不是每种复习材料都适合“小老师”来讲,笔者便整理出“按课文内容填空”“字词对比”等基础知识的练习,这些练习的答案清晰,并且容易找出常犯错的地方,很适合“小老师”备课。而“阅读理解”这种讲究技巧和方法的题型,让“小老师”来讲则较有难度,于是笔者整理出一份“阅读理解”的专项练习,准备自己先示范讲解,待学生们都掌握基本方法后再让“小老师”上台。
第二天的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们讲解了如何解决“阅读理解”这一“拦路虎”的方法。笔者将做题的步骤拆分开来,带着学生们一步一步去圈画题目关键词、到文中找关键词、画出相关词句、摘抄答案。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一步步跟着笔者去画、去写。第三天,“小老师”上台了,由于准确把握了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小老师”的课堂还是很精彩的,虽然在某些环节上还有所欠缺,但整体的课堂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们要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我们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小老师”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穿针引线”,适当补充;课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检查、反馈。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纪小,复习资料多,“小老师”上课难度大,笔者特意整理了一些“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字词对比”等基础题型,这样便于“小老师”去准备,也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对于“阅读理解”这种讲究方法的题型,笔者在邀请“小老师”之前进行了示范。在示范中,笔者尽量将方法分解为简单易操作的步骤,便于学生们掌握和记忆,同时,“小老师”也能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进行精彩演绎。
“小老师”上课时,笔者也会参与其中,认真听,听“小老师”怎么讲,听学生怎么答。遇到可以扩展的地方,笔者会及时补充;遇到讲不清楚的地方,笔者会及时解释;遇到重难点的地方,笔者会及时强调并总结;遇到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笔者会及时引导;遇到学生回答精彩的情况,笔者会及时表扬。这样,课堂才能更加充实而有序。
一堂课下来,“小老师”们的任务结束了,笔者的课堂教学则还要继续。下课后,笔者都要把练习纸收上来检查,一是检查有没有错误,二是看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遇到还有错误或没有认真记录的学生,笔者会及时与之沟通,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只有通过充分的准备、有效的示范、及时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学有所获。
复习期间的课堂是沉闷的,若不是一次偶然,笔者也想不到这样的复习方式。其实,仔细想来,“小老师”不正是我们课堂中常用的方式吗?我们平时只会想到让“小老师”带读,却没有想到在复习阶段,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小策略,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有时根本没有用心去研究、去琢磨,把这些小策略在课堂中运用起来。
邀请“小老师”上台,只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要想让生本课堂成为常态,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于是,笔者积极搜集平时课上的一些教学策略,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突发奇想,探索其可创新运用之处,并加以整理,确保在平时的课堂中能有效运用。如在教学意境优美的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将自己脑海中的景象画出来,还可以进一步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调唱出来。这样,不光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还使其能更深一步地理解诗中的情感,课堂也变得“诗意”起来。
陶行知先生就曾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成不变的课堂,怎么能让有效的教学进行下去呢?很多时候,当课堂缺乏活力时,当学生学习出了问题时,当我们抱怨学生止步不前时,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是短暂的、固定的,而我们的教学方式则是无限的、灵活的。教师应坚持教学方式的创新,使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运用到各种教学环节中,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激扬。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给予,它很大程度上是唤醒、是激励。”在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勇于尝试,同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做的也很多。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的示范、及时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并坚持教学创新,才能为学生的生本课堂铺好前行的道路,不断推进,使生本课堂成为常态。
每个学生都有一颗灵动的心,但很多时候却被外在的行为所掩盖。我们教师就是要发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那颗灵动的心,鼓励学生展开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语文学习的道路很长,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