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不断升级的“学科+”课程群

2019-01-12 04:20费玉新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4期
关键词:情景剧跨学科学科

■费玉新

“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和联通一切。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出现了各学科互相渗透与融合的趋势。那么,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就必须打破以往过分强调分化而对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关联重视不足的局面,进行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16年6月成功申报了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学生素养提升的初中‘学科+’课程群建构”。此项目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整体教育”理念,解决学科“分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的壁垒,形成一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聚合效应。

回首我校在“学科+”课程开发上所走过的路,可以说我们是在建设不断升级的“学科+”课程群。

一、“学科+”1.0:立足学科的“学科+”

在申报“指向学生素养提升的初中‘学科+’课程群建构”项目之前,我校已经在“学科+”课程开发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探索就是立足学科自身进行的“学科+”建设,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拓展延伸课,是一种“学科基础+专项”,例如“体育基础+篮球”“语文基础+名著阅读”“英语基础+读报”等,我们称之为“学科+”的1.0。

这种学科内的拓展延伸课,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顺应了课程向纵深和精微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因人设课,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样的拓展课。总的出发点就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但缺乏清晰的整体课程观,所开课程的教学指向也不是十分明晰。

二、“学科+”2.0:微课程内的“学科+”

当我们在学科内打转的时候,有老师提出,是否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协作,开发出一门课程,让两个甚至更多的学科老师同时为学生服务。于是,我们从一片片随处可见的树叶出发,开设了“菁园叶语”“叶脉书签”等微课程。我校进入了“学科+”2.0时代。

“学科+”2.0是一种微课程内的“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这种课程整合,是以一个共同的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同时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总目标的需要,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探索是在追求课程的素养指向性。

同时,我校的这种寻求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积极响应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文件要求。该文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校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以“学科+”2.0版本为基础,我校成功申报了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三、“学科+”3.0:课程群内的“学科+”

为了有效推进“指向学生素养提升的初中‘学科+’课程群建构”项目的研究,我校多方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完整的全新的“课程群”理论。

杨教授指出,“学科+”不能只局限在微课程内,还要在微课程之间建立联系。否则,容易“碎片化”,难以形成真正的“课程群”。课程群指的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课程群大体可分为知识型课程群、方法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等几大类。

1.用课程矩阵优选关键课程。

运用“课程矩阵”来确定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效应,运用交互效应矩阵理论的运算方法,分析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以确定课程对目标支持程度的信息,获得建构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据此,我们可以将课程对目标的支持程度由强到弱分成若干等级,其中支持度最强的就是关键课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由于语文考试主要考阅读与写作,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的“听”和“说”,往往就容易被忽视。而听、说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语文学科需要开设的拓展课,不能仅仅服务于阅读和写作,还要服务于倾听和口语表达。为此,我们将“汉字听写”“演讲”“课本剧”等语文学科的微课程置于优先位置。

2.用课程链保证“学科+”3.0的实现。

用课程矩阵优选出关键课程之后,再将这些课程按照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进行排序,靠前安排依赖程度低的课程,靠后安排依赖程度高的课程。安排在前面的课程,称之为“前继课程”,安排在后面的课程,称之为“后续课程”。“前继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形成的链接就构成了“课程链”。

这种根据课程之间的依赖程度建立起来的“课程链”,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微课程变成一个更高级别的课程群,我们称之为“学科+”3.0。这样,那些跨学科的微课程,就不再需要各学科的老师在同一个教室出现,而是通过结构链的方式安排在了课程表之中。

例如,“剧演类”链式“学科+”课程群,就是由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情景剧”课程构成的一个小型“学科+”课程群。与“学科+”2.0不同,如今的“历史情景剧”课程不需要语文老师直接参与,因为它有“前继课程”——“语文情景剧”。在“语文情景剧”这门课上,学生基本掌握了“情景剧”剧本写作以及表演的基本功。这样,历史情景剧和语文情景剧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纵向链式关系。看“情景剧”表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英语学科也开发了英语情景剧,从而与语文情景剧形成了一种横向链式关系。甚至理化生学科也可以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进行“剧演式”处理。

表面上看,语文情景剧是前继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历史情景剧“”英语情景剧”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服务。实际上,所有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哺前继课程。这样,各学科微课程之间的“链”就会相互回环交错,最终形成了网状的课程群级的“学科+”,一个真正体系化的“学科+”,从而真正称得上是“学科+”课程群。

在接下来的研究道路上,我们将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一如既往推动我校“学科+”课程群建设向更高阶迈进。

猜你喜欢
情景剧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情注三月三 歌声绕畲家——略品俞明龙《又是畲家三月三——民族风俗音乐情景剧》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情景剧)一江之水
“超学科”来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剧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