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飞
上课班级: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九(3)班。
上课时间:2018年12月5日。
师:同学们,徐老师来自苏州。你们去过苏州吗?
生:去过。
师:苏州不仅有美丽的园林,还有美味的佳肴。去过苏州的同学对苏州的哪样食物留有印象?
生:松鼠鳜鱼。
生:奥灶面。
师:除了这两样以外,苏州还有不少美味的食物。如果你来苏州,我可以请你吃“太湖三白”、生煎包子、桂花鸡头米、酒酿饼、樱桃肉。当然,这个时候过来,你还能赶得上吃阳澄湖——
生(齐):大闸蟹。
师:你们看,老师对你们多热情!(笑)如果你们请我,打算请我吃你们老家(通州)的哪些美食?
生:我会请老师吃我们的西亭脆饼。
生:兴仁猪头肉。
生:石港乳腐。
师:看来大家对老师还是很热情的,对“吃”也有研究。张爱玲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在座的觉得自己是“吃货”的,请举手。
(不少学生举手)
师:既然自称“吃货”,那我就要检验一下。你能不能一口气说出一串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食物?只报名称就可以。请把流下的口水擦一擦,别忘了,我们今天是写作文。如果我们只选其中一种食物来写,你会选择哪一种?先报名称。
生:我喜欢吃的都在火锅里面,有西兰花、羊肉卷、龙虾、土豆。
生:白切鸡、牛肉、杂鱼、红烧鲤鱼、清蒸鳊鱼、酸菜鱼。
师:明白了,你除了喜欢吃肉,就是喜欢吃鱼。
(生笑)
生(女):我喜欢吃桂花糕、糖粥、银耳汤、藕片。
师:看来女生爱吃的和男生不同。大家去过外地旅游吗?还记得在当地吃过的有特色的食物吗?
生:我去过新疆,吃过烤全羊、烤羊排、奶酪。
师:一个爱生活的“吃货”,到一个地方往往会找到当地的美食来品尝。当然,我们今天上的是作文课,我们要从想到的食物中找到最有写作价值的那种食物。这种食物,也许不是美味佳肴,但它的背后有故事,往往和一些人、一种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只选择一种食物来写,你打算选择哪种?请说说你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生:土豆丝。
师:来,你帮我到黑板前来写下同学们说的食物,包括刚才你说的“土豆丝”。
生:我喜欢吃奶奶亲手包的小馄饨。
生:我想写蟹黄豆腐。
生:奶奶做的炖蛋。
生:涮羊肉。
生:蛋挞。
生:妈妈做的酸菜鱼。
生:很久以前吃过的绿豆冰糕。
师:我们来看黑板。同学们说的食物中,有荤有素,有主食也有糕点。我想采访其中的两个同学。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个?你为什么想写绿豆冰糕?
生:因为这种冰糕现在没有了。
师:回想绿豆冰糕,就是回想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来,你说说为什么想写奶奶做的炖蛋?
生:也是和儿时的记忆有关。现在由于功课忙,没时间吃了。
师:你忙得都没时间吃炖蛋了?(生笑)再想想,仅仅是因为没时间吃炖蛋了吗?
生:因为奶奶身体不好,现在没有精力再做饭了。
师:现在我明白了,怀念以前的炖蛋,就是怀想一个健康的奶奶,怀想美好的祖孙情。关于炖蛋,我想起以前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喜欢吃奶奶做的炖蛋,而奶奶因为胆囊不好,甚至不能闻鸡蛋的味道,但因为“我”爱吃,所以她总是坚持帮“我”做炖蛋。你看,同样是写亲情,因为有了矛盾冲突而显得格外动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回想了一些值得写作的食物,我们接下来就要写一写,看能不能将舌尖上的美味生动地写出来。那么,怎样才能将食物描写生动呢?我们先来读两段写酸菜鱼的文字。
生齐读——
泛红的汤汁、白嫩的鱼片、漂浮着的油花,配上艳红的辣椒和翠绿的香菜,简直是一种视觉享受。旁边的荤素菜色在如此张扬夺目的色彩下不由得黯然失色。
筷子准准一夹,力道适中,既不会夹断,又能稳稳地把鱼片送进碗里,而筷身即刻沾上了红油,连米饭也被染上了一丝红色。鱼片入口,最先席卷口腔的便是那股辣劲,轰轰烈烈的。再细嚼,其他味道也接踵而至。一时间,花椒的麻、尖椒的辣与鱼片的滑嫩鲜美,同心协力又互不相让地谱出味蕾的交响曲。麻、辣、鲜、香,相得益彰。接连几片吃下去,额头上渗出一层细汗,嘴巴不停地吸气,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灌上一口冰橙汁,麻痹的舌头便“重获新生”。
师: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将食物之味写得如此生动的呢?
生:写出了味觉、嗅觉、视觉。
师:你说得很好,这里是运用多感官来写的。写味道,可以通过写颜色、形状、气味来表现。(板书:多感官描写)
生:旁边的荤素菜色与火锅里的菜形成对比。
师:通过旁边的荤素菜色来衬托火锅里张扬夺目的色彩。(板书:衬托)
生:写了很多种颜色,有红,有白,还有翠绿。
师:运用了色彩渲染的方法。(板书:色彩渲染)
生:运用比喻,用“味蕾的交响曲”写出了各种味道的相得益彰。
师:回答很准确。再看看,除了比喻,还运用了哪些修辞?
生:拟人。
师:哪里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生:接踵而至。
师:对。运用多种修辞来写。(板书:修辞)大家看,最后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味道,而是写人的主观感受。这是用主观感受来烘托食物的味道。(板书:感受烘托)此外,“重获新生”这个词是不是用得很妙?一般而言,“重获新生”是形容生命历经磨难获得新生,而在这里只是形容小小的舌头,属于“大词小用”。(板书:大词小用)我们来小结一下。要将食物之味写生动,可以运用多感官描写、衬托、修辞等手法,借助色彩渲染、感受烘托、大词小用,将味道写生动。当然,方法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你在写的时候要边写边流口水,这样才能让读的人边读边流口水。课前布置大家写写自己喜爱的食物,那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些方法中选两三种来改一改文章,要尽可能改得生动。如果觉得原先选择的那种食物没有太多的写作价值,可以另选一种食物来写。
(学生改写文章片段,约4分钟)
生:每每踏入火锅店,一股红油香便扑鼻而来,让劳累一天的我忘记了疲惫。内行人都知道,火锅的美味不在于闻,而是要亲口品尝。坐在锅前,先满上一杯果汁。开始涮锅了,锅内牛油在翻腾,里面的辅菜犹如暴怒的龙王在翻江倒海,但我最爱的还是毛肚。用筷子夹起脆毛肚,把毛肚慢慢地提起一放,从圆心轻轻向外滑,但始终连着汤,不完全提到空气中,待外皮已经起了绿豆大小的连片的小泡,就大致熟了。且慢,请先按捺住激动的心,将毛肚移至锅边红油处停一秒,中间烫熟,边缘给味,这样吃起来才叫一个字:爽。夹起毛肚,上面的花椒犹如给它穿了一件花衣,艳丽,浮华。真正的火锅蘸料是只用香油的,加上点蒜泥,这才是火锅最好的搭配。蘸上一点,放在鼻前,花椒香,牛油味,刺激着我的味蕾。一口包下,什么清蒸羊肉的鲜美、水煮鲈鱼的芳香,全在这脆爽鲜嫩的瞬间颠覆了。(掌声)
师:全场的掌声,说明你写得很好。你自己分析下,用了哪些手法?
生:我用了衬托,最后一句,用清蒸羊肉的鲜美、水煮鲈鱼的芳香来衬托火锅调料的美味。
师:我还喜欢其中的一句“里面的辅菜犹如暴怒的龙王在翻江倒海”。同学们,“翻江倒海”这个词语使你想起刚才写酸菜鱼语段中的哪个词?
生(齐):重获新生。
师:这里活学活用,很棒!再请一位来读读。
生:精心呵护着的,才是精华之所在。那金黄的一片,镶嵌着棕色的斑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若豹纹般华丽而又精致。微微泛着的油光,让它更显可爱了。表面略显粗糙,但只要小心咬开,里头的那团淡黄便光滑无瑕,如婴儿的肌肤,吹弹可破;又似流水一般,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酥皮间溢出。那是怎样的颜色啊!像纯洁的牛奶中微微掺了些鹅黄。缓缓搅拌,那一杯恬淡的美好,凝结成形。不舍得品尝呢,只想把它捧在手里,细细端详。蛋香四溢,在空气中轻轻地漾。你怎么忍得住呢?你忍不住的!放入口中,舌尖轻触那一块润滑。顿时,味蕾得到极大的享受,是美味在舌尖舞蹈,香糯而又可口。丝丝缕缕的甜,交织,发酵,给每一个细胞都注满了无穷的喜悦。甜中杂着的香,至真,至醇,一直香到心窝里。(掌声)
师:同样写得很好。我也想请你自己分析一下,你比较满意的句子是?
生:我先写了不舍得品尝,后来写了又忍不住放入口中。我想用主观感受来烘托蛋挞对于我的诱惑。
师:我关注到你的这段文字中还用到了一种特殊句式。“香糯而又可口。丝丝缕缕的甜,交织,发酵,给每一个细胞都注满了无穷的喜悦。甜中杂着的香,至真,至醇,一直香到心窝里。”这里运用了长短句相结合的句式,很有文采。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语段写得很不错,但如果我们仅仅写出舌尖上的美味,你觉得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是的。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吃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味蕾上的享受,还要去体味食物之外的人情。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食物背后是什么。
(播放纪录片《人生一串》剪辑后的视频,3分钟)
师:扬中学生,为什么毕业若干年后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商老三的那根烤串?你觉得他们怀念的仅仅是烤串的味道吗?他们回忆的其实是什么?
生:回忆的是那段美好的时光。
生:回忆的还有同学。
生:回忆商老三的质朴、认真。
师:是的,与其说他们怀念的是那一根根烤串,还不如说怀念的是那张纯真质朴的笑脸,怀念的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食物之上,更是人情。舌尖最会品味,它不仅能品出食物的味道,还能品出岁月和人情。我们也要像扬中的那批学子一样,品出烤串背后的人情。(板书课题:舌尖上的“人情”)刚才写酸菜鱼的文字,下面还有两段,一起来读。
生齐读——
酸菜鱼不仅暖身,更是暖心。共享美味,永远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方法。大家聊着最近发生的事儿,谈谈新闻,说说天气,偶尔给长辈或者小孩夹一筷子菜,其乐融融。窗外天色已暗,屋内却明亮又温暖。碗碟清脆的撞击声、交谈声、电视声,伴着浓浓的香气,又给酸菜鱼默默地附上一种别样的味道。
这何止是吃鱼呢,这分明是在吃一份喜乐安康。
师: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和谁一起吃。吃的是酸菜鱼,品的却是一份浓浓的情感。我们再来看几段文字,选自课前发给大家的讲义。
生齐读——
母亲就似一碗淡淡的粥,平凡而又温暖;母亲就似一碗淡淡的粥,简单而又深刻。(《只因喜欢》)
师:一碗淡淡的粥里,映照的是母亲的模样。由食物联想到某个人物。食物与人物之间具有相似性。
生齐读——
我渐渐明白,辣,绝不仅仅是陕西人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藏在对辣的热爱的背后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深入灵魂的热爱》)
师: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食物就是一个地方风俗人情的折射。每一道风味小吃的背后,都藏着这个地方的特殊风情——由食物联想到风俗人情。
生齐读——
如今的粽子,糯米不再静静地泡了,豆沙不再一杆一杆地捣了,小脚粽在岁月里渐行渐远。(《慢的真味》)
师:有些食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写这种食物,就是在写时代的变化。食物变化的背后往往是时代的沧海桑田。
生齐读——
半碗粥,可以满,可以空;可以冷,可以热;可以浓,可以稀。在满与空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浓与稀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我们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呢?(《半碗粥道》)
师:食物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食物之上,更有人情。这些语段由食物分别联想到情感、人物、风俗、时代和人生哲理。有了这些文字,文章就不仅有味有趣,而且有情有理。那怎样才能写出味道背后的人情呢?我们可以往以下方向思考:
(PPT出示)
※怎样挑选食材、制作食物?
※在什么场合和谁一起吃?
※食物和某个人物之间有相似点吗?
※食物让你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
※食物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食物体现出怎样的地方风俗?
※……
师:下面,请你接着刚才所写的文字,往下再写一段,写出食物背后的人情事理来。也可以对已写下的文字进行修改。
(学生写作4分钟)
生:火锅,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种情怀。坐在对面的,是一对年老的夫妇,老爷爷一看就是成都人,温和,朴实。他的视力不怎么好,总是在锅里捞来捞去的,有时甚至把生姜当成土豆。旁边的老奶奶则不紧不慢地往锅内夹菜,一有菜熟,就立马夹给老伴儿,自己只吃锅底的菌菇。一个锅,见证了一对人,验证了一份情。
师:抓住了一对老夫妇吃火锅时的一个细节,写出了伉俪情深。
生:我没有全部写好。我的构思是写千岛湖的鱼。那里的鱼已不如从前那般鲜嫩,因为千岛湖过度开发,水质已大不如前,从而表达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师:你这个构思很好!你从食物中品出了时代的忧思。建议你回去以后将它写成一篇文章。我刚才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写的都是食物背后的亲情,主题有点雷同,而这位同学却能从一种食物反思时代变迁,呼吁环保,这样的格局就比较大气,并且不随大流,富有个性。
生:清凉日,心如莲。光阴似诗,风流简净,千回百转间,竟是这般美好。外婆,坐于一方竹椅上,眉目清朗,手中握着一窝青团。她唤我坐下,忙塞给我。手心发烫。它,没有形,犹如她的无论晴光风雨,悲喜奈何皆一般的心肠。它,味儿淡,如同她的眉似清风,多少惬意,多少坦然。它,色泽雅,如她的性子,视万象为纯一。就是这小小青团,暖了我的心,入了我的情。将裹于外部的薄膜撕去,映入眼的是润润的绿、微微的白,没有固定的形态,小巧可人,躺在手心,好似新生的娃娃般缩着身子。小咬一口,嫩嫩的,上齿黏着青团,青团系着下齿。咬出韵味来嘴里嚼着,心里念着,手又偷偷摸到竹篮里掏出一个,眼斜着外婆,怕她瞅见。趁着空当儿,吞下一大口,拍着胸脯,满嘴黏糊糊,满口乐悠悠。甜,也算不上;淡,似也太过些。就如那古画上的女子,素净简约,清雅绝尘,只差那顾盼悠悠。世界悠悠,我心沉静,如一壶初春新茶。(掌声)
师:咱们育才中学的学生真是了不得!你的语感很好,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请你说说,你写的青团和外婆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生:清淡,平和,简单,脱俗。
师:这个角度也很好,是从食物与人物的相似性的角度来构思的。在淡淡的味道下,却有着对世界的浓浓深情。还可以将这一点再突显一些。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可惜已到了下课时间。建议同学们回去后,将还未写完的片段形成完整的文章,交给你们朱老师。最后,我推荐三本书:汪曾祺的《食事》,车前子的《味言道》和王仁湘的《味中味》。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课后找来读一读。还有课前发下去的讲义上的几篇关于美食的佳作,也可以回头再用心读一读。最近有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拍得不错,值得一看。张爱玲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一个地道的“吃货”,就是一个生活美学家。希望同学们能爱上吃,爱上生活。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这世间,爱与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