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向红
面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更深层次地学习,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一系列问题,我园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破解之策。
互动发展理论认为:“自主的活动选择,是幼儿建构、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游戏中,应充分尊重幼儿对游戏的内容、材料、玩法、伙伴等方面的选择,让幼儿对游戏活动充满期待,形成积极而愉悦的学习态势。由此,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中,我们对幼儿园的班级区域游戏着重做了以下尝试与改变。
在走廊的角色区,原先布置精美、内容固定的游戏区域不见了,只摆放被清空的桌子、椅子、橱柜等,没有标明区域的名称,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将选择游戏场地、游戏内容、游戏伙伴、游戏材料的权利还给幼儿。
我们将角色区的游戏材料集中存放到一旁的柜子中,并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自主选取,也便于教师在观察幼儿需求的基础上投放多样的材料,从而不断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形式,在“我的游戏计划”上用绘画的形式设计、构思情节,幼儿玩着自己制定规则的游戏,而教师则成了游戏的观察者、记录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我园目前有5个专用活动室,还利用公共走廊增设了3个专用游戏区。为了让专用室活动更能体现自由和自主,我们尝试开展了“走班”活动。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的“走班”活动主要在中、大班进行,每班每周有两次活动时间,班上幼儿分两批参加专用室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用室,不限制他们进入各专用室的活动次数。同时,实行专任教师制,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个专用室执教,既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又能让教师术业有专攻。
随着对教室空间的调整,我们逐步发现专用室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以“DIY布艺坊”为例,其中的剪贴、编织、刺绣等活动与班级美工区中开展的游戏并无二异,幼儿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活动。如今的布艺坊活动,更像是“职业体验馆”,其工作流程清晰,印染区→裁剪区→装饰区→缝纫区→包装区,大家为共同的游戏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拓展“新经验”。
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游戏意愿,我们对户外场地布局、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等进行论证,不断调整户外游戏区域及游戏形式,如创设了野战区、战地医院、骑行区、万能工匠区、轮胎油桶区、滑行区、观察区、攀爬区、湿沙区、跨跳区等十多个区域,从原来分班独立区域活动的形式到中、大班混龄混班和小班混班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快乐合作。
在户外游戏中,投入哪些低结构材料,是能被幼儿充分有效利用,并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呢?在投放之前,教师先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对运动材料的兴趣,然后根据幼儿的运动发展目标投放材料。比如,在滑行区中投放了装有沙子或鹅卵石的净水桶、树桩、布沙袋等,幼儿充分利用这些低结构材料进行游戏,如做障碍和搭城堡,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度;在跨跳区中,投放了长短不同的树枝、高矮不等的树桩以及布条、纸板等,幼儿能根据游戏的需求自主组合材料,利用树枝和树桩进行助力跨跳,利用布条进行“穿越火线”“匍匐前进”等游戏,游戏玩法的多样化不仅使幼儿对游戏的专注度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动作技能更是不断发展,而低结构材料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低结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如在骑行观察区里,幼儿自发创设了“送快递”这个情景,他们将树桩、瓶子作为要运送的物品装在三轮车里送达目的地。运送的途中还会去洗车场洗车,用海绵、布块等擦拭车子,有时还会用大瓶和树桩制作障碍物,再绕障碍物骑行,在情景式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低结构材料经过情境化的渲染更具趣味性,发挥了材料更大的运用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课程游戏化之路上,我们从边缘逐渐走向深入,从耳畔徐徐传来课程游戏化之音到坚定地追随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勇往直前,思行合一。我们会继续踏歌而行,更新理念,完善活动,挖掘资源,让游戏精神携幼儿原发性的生命力快乐前进。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