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阳敏 王俊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诠释、宣传和执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能够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使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深层次融合,能够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探讨研学旅行的本源及其内涵,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困境,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让研学旅行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
在我国实行研学旅行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并经由其弟子等人不断实践,进而使得其思想愈加丰厚。
《论语》中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说,其言意在强调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对某一诗书的理解或是道理的顿悟,还必须要深入到大自然的造化之中,才能更好地体悟书中所得和生命的生长。[1]孔子一生带弟子众人一起周游列国,体察政治民情,进而向各国君主宣传其政治主张,从而使得跟从他出游的弟子在生活的磨难与施政的挫折中,不断地拓展知识与视野,最终凝练成坚毅果敢的人格。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无一不是在游学的历程中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常与其学生一起外出登山,并在山中与弟子以山泉烹茶,将教学融入生活与自然的相处中,从而获得感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而与世间万物为友,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充分发挥其创造力。[2]
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出现开始于2000年前后,但由于一些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课程,遭遇交通事故便基本被废止。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直到2012年由教育部持续颁布有关研学旅行文件之后,方才得以在一线城市陆续进行试点,并积累了很多经验。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到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包含研学旅行计划。
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指示,各中小学校有计划地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带领下,以集体出游和集中食宿的旅行方式,开展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实践为一体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是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进行有效衔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今天所说的研学旅行,如夏令营、冬令营、文艺表演、文化基地考察交流等研学活动,相较于古时候的游学,研学旅行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更强,规模也要更大,而且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心智的成长。[3]因而,当前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更有其特殊性:其一,更侧重于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拓宽其知识视野的同时,促使其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因而,开展研学旅行必须要立足于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活动主题、文化基地与具体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更重视实践性。开展研学旅行,其目的就在于学生从课堂与书本中走出来,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旨在强调和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学习地点上,都体现出研学旅行极强的实践性。
在相关的具体引导中,政府协同交通、铁路、学校、保险等机构,对研学旅行的推动实施多种优惠减免政策,从而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提供了更多便利。[4]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如何通过研学旅行来培养优秀人才,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当前所处的困境,对其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极大。目前我国各地教育水平与民众本人的求学愿望,以及教育投资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地方经济的制约与影响。城乡之间的教育设施与教学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义务教育都难以普及,更妄谈开展研学旅行。加之,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生入学产生影响,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学旅行的经费落实。这些使得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目前,研学旅行活动中的相关安全保障制度,以及遇到突发事件及纠纷等应对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针对性的法规、措施做保障,势必给家长带来极大的顾虑,同时,也使得各个地方的探索与尝试难度加大。各学校在组织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必须要有具体的活动方案和相关事宜的备案工作,并且还要有专门的应急预案,整个流程需要沟通多个不同的部门。[5]这使得整个流程变得极为复杂,相关部门牵扯太多,势必会影响活动方案的报送与审批等,由于缺乏一个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这也在无形中给学校与负责人带来了额外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安全是整个活动开展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而安全出行则是当前中小学组织研学旅行的有力保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这也是学校与家长的意见能够得到统一的必要条件。就短时间来看,推广研学旅行存在一定难度。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与传统的课内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它需要教师本人具有极高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在走出校门之后,面对一些突发性问题能够有应急处理能力。加之,不同地区及各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他们对研学旅行活动中 “学”与 “游”的标准把握不一,会出现单一形式的 “旅游”,缺少 “研学”的性质,使得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大打折扣。此外,中小学教师在其单位都是身兼数职,既要从事日常教学工作,还要肩负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巨大。与此同时,教师本人的绩效评估又与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因而,教师从主观上也不愿意研学旅行占用教学时间。这些都让身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教师们,对研学旅行的兴趣与投入度不高。加之教师本人在研学旅行中的实践教学经验不多,常使得研学旅行活动陷入形式化。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研学旅行中的有效时间与个人精力十分有限。[6]而我们所要推进的研学旅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一种方式,必须要让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前期策划,从而近距离地感受到其中浓厚的人文情怀,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旅行体验。加之,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生还是比较习惯于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将旅行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长久以来的重压式学习,也使得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无法全身心放松自己,难以真正投入到研学旅行之中。再加上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不够,没有家长的有力支持,研学旅行的推进工作也受到极大制约。
结合上述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困境的分析,我们发现要全面推广中小学研学旅行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与不足,只有探索出相应的有效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全面推进。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教育更加公平。政府充分发挥其协调教育的能力,主动提供教育经费,从而使义务教育在短期内达到均衡发展。针对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改革缩小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让资源分配能够向科学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此外,要发展地方经济,有效提高当地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例如,近年来,被誉为 “中华第一县”的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县历史,此地不仅有 “三年不语”的息夫人,还有 “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境内还发现距今已有3500年的商代独木舟。当地政府为繁荣县域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建立了集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 “息国风情园”,对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以及提高家庭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当前参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群体主要是未成年人,因而在开展活动时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有效减轻参与活动各方的顾虑。国家立法部门应结合近年来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逐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法规体系。此外,当前繁琐、冗长的审批流程,过度耗费学校在研学旅行与安全保障方面的精力与时间。因而,需要国家出台系统化的法律制度,解决有关安全责任的权责划分问题,为学生家长和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对研学旅行进行正确定性,明确其教育活动的导向意识,使其能够有效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这需要政府严格规范研学旅行的市场行为,以及涉及研学旅行活动的资金问题。比如,在各景点门票,还有交通出行等方面,对当地民众,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法律来有效把控参与研学旅行各方的权责与行为,有效监督学校与各旅行社之间的合作行为,严格监督其出行方案及路线,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
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其关键还在于师资力量。为深化中小学教师对研学旅行的认识,更好地把握 “研学”和 “旅游”之间的尺度,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7]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水平,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的水平,国家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 “国培计划”,对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选派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与培训,提高其理论认识,增设研学旅行的课程,使教师成为本校研学旅行工作的先行者,带动本校教师对研学旅行所蕴藏的育人理论的学习,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其包含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队伍对研学旅行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培训,使所有教师都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本着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与生活压力为前提,实施阶段性和综合性的绩效考核评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研学旅行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立足于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源头,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道德素养的形式。
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视角,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要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想要培养什么品质的人,又是为了谁而培养的。[8]比如,我国的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具有极强的思政教育功效,因此可以结合地方红色文化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将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列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革命战士的英勇壮举,加深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进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激发其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总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全面推进与深入开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为其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使中小学研学旅行获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