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 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在美术活动的具体过程中进行的。它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它的成败不能光局限在美术作品的效果上,还应当发挥多种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使幼儿终身受益。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热情一方面来自幼儿固有的自我表现欲望,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鼓励、支持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从幼儿的兴趣点,一定要具备可激发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为前提。
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是指同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美术活动内容的联系性,是指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保证前后连贯,使绘画、手工、欣赏各部分的内容按其特征归类,有系统地由浅入深地体现它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难度,这是逐步提高并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幼儿有步骤地提高活动兴趣和审美水平,有助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幼儿美术活动内容安排上,我们应考虑到教材的联系性。如在中班学习人物画时,可先安排“我长高了”主题,引导幼儿表现出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然后是“天天做操身体好”,在画正面人物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人物做操时的正面姿态,巩固正面人物的基本特征,表现不同的做操姿态。
选择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技能水平和表现特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是幼儿从电视、电影、录音、录像、书本上看到或听到的有趣的事情,在选择这些内容时,教师除了考虑幼儿的技能水平以外,还要留给幼儿爱自己的愿望和表现生活的余地。在这点上,各年龄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观察不够细致,手指肌肉活动不灵活,因此,选择的内容应当简单,选择的形象应当单一,色彩要鲜明,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选择的工具也比较简单。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规律性的、前后有联系的内容,启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这种操作活动显示由大脑对映像的操作,然后将映像通过简单的工具材料表现出来。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征。不同种类的美术活动,所用的工具材料是不同的,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这些美术媒介来表达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基本特征。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画质、彩笔、颜料等工具用平面操作的方式来表现物体。在动手活动中,幼儿通过泥塑、粘贴、折、减、撕以及其他立体操作手段来表现物体。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逐渐发育成熟,手、眼、脑的配合逐渐协调。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交流。”幼儿对美的认识尚处在直接感知的状态,不能对美的规律产生理性认识,形成清晰的概念,又极易受成人审美态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必须从艺术和幼儿的可接受性两个方面去考虑,不能以幼儿年龄小、看不懂为由,让幼儿欣赏一些毫无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而应当善于发现美、选择美。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成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行健全和完善幼儿人格。
美术活动的内容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各领域之间的联系,缺乏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力。其实,幼儿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运用各种美术工具材料进行画、捏、折、见、粘、穿、组合加工等,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幼儿美术活动内容,往往来自语言、社会、科学、健康甚至音乐等活动的内容,在幼儿园实践中,美术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精密配合、相互渗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绘画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这些都与社会教育有密切的联系。
美术活动内容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水平等,根据不同的差异,灵活选择不同内容。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因势利导,要充分尊重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接纳所有幼儿的美术作品,增加幼儿活动的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