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庆玲
图①:发现博物院主体建筑是对称的
图②:发现问题后,再次观察平板电脑,并寻求老师的帮助
图③:创意建构扶手栏杆
图④:交流讨论
最近班级正在开展青花瓷项目活动,幼儿们进行了青花瓷展览馆的搭建。青花瓷还在哪些地方有展出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博物院也有青花瓷展出,于是建构区的幼儿们开始建构博物院,为了满足大班幼儿的探究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关于博物院的多种经验,教师和幼儿们通过讨论决定去南京博物院参观,了解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外形特征,丰富对所要构建的建筑物的经验认识。
案例一:我看到的博物院
在孩子们参观博物院之前,老师组织幼儿们先自己提出关于南京博物院的问题。
“关于南京博物院,你想知道些什么?请把你的小问题记录下来,还有你想和谁一起去寻找答案?”老师刚把话题抛出来,幼儿们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开了。
小宇说:“我想知道南京博物院的台阶有多少层?”
浩浩说:“我想知道南京博物院一共有多少个馆?”
敏敏:“它的建筑有几层?”
……
幼儿们一边讨论一边将自己的问题用符号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多多来到了开心的身边说:“开心,我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院,看看它有几层好吗?”两个人开心地手牵着手出发了。逸轩和亮亮、鹏宇三个小男子汉也一起来到了博物院正大门观察主建筑的样子,其他小朋友也都行动起来,各自参观记录。一个小时的自由结伴参观时间结束了,幼儿们在家长志愿者的指引下相约来到了博物馆正大门集中交流。
老师:“孩子们,你们都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老师刚说完,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烁烁说:“我发现博物院前面有一个花坛,穿过花坛走上好多个台阶才能上去,多到我都数不清了。”旁边的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老师,我发现每上一个台阶都会有一个大平台,可以站很多人。”小辉说。
通过观察,幼儿们了解到一共有三个大平台,台阶旁边还有栏杆。
“我今天还发现博物院主建筑旁边还有两个小建筑,它们是一样的,一会儿我带你们瞧一瞧去,它的飞檐是对称的。”森博拿起他的记录单给同伴们介绍着。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开心极了。
案例二:我建构的博物院
回到幼儿园,大家就开始博物院的搭建活动。多多带领小伙伴们共同回顾了参观时画下的场地设计图,然后开始分工。“我和开心上次看了博物院主建筑,我们两个搭大建筑,旁边的小建筑谁想搭呢?”一旁的果果说:“我和小宇搭,我们上次发现它们是对称的,我们打算用纸盒来搭。”亮亮说:“我上次数了有三层平台,谁愿意和我一起搭台阶?”旁边的丽蓉和浩浩加入了进来。
大家分好工后就开始搭建了,一会儿工夫多多和开心搭建的主体建筑物就完成了,果果说:“你们搭的那个太小了,我们旁边两个馆都超过你们了,这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于是大家又翻开平板电脑观察前期参观的照片,经过讨论后大家决定一起搭建主体建筑,主体建筑搭建好再分工合作。在这个搭建过程中,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建构的大小比例很重要。
建构好博物院主体建筑后,幼儿们开始搭建楼梯,刚开始他们用许多长条积木垒高做成台阶,旁边的丽蓉说:“不对,我们搭的这个台阶不是一层一层的,这样怎么能通到博物院门口呢?它应该是斜的而且还有大平台。”针对丽蓉提出的质疑,大家开始思考:“她说得对,好像我们这个方法不对。”那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寻求老师的帮助,台阶应该怎么搭?老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参观的图片,协商台阶建构的方式,调整现有建构的方法,最终成功建构出楼梯平台,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
建构游戏结束后,大家交流分享了今天建构游戏的困难及有趣的事情:“你是和谁一起玩的?” “用什么材料搭建的?”“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建筑物的经验认识非常重要,所以老师可以和幼儿共同确定参观地点,和幼儿共同讨论参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参观时需要了解的问题。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应引导幼儿们尝试记录自己的发现,并让他们自主选择想和谁一起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并且重视幼儿发现后的分享交流和经验提升,为后面的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幼儿已经开始失去博物院搭建的兴趣了。有一些幼儿想去搭建但是却忘记了怎么搭建,挫败的经验让建筑角又变得冷冷清清。于是,老师利用图示将南京博物院主体的图片变成游戏环境的一部分,也让它成为幼儿们学习搭建的有效途径,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再现知识经验,建立游戏规则。
1.帮助幼儿提升搭建博物院的建构技能
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平铺、围合、垒高、架空等技能建构博物院的外形,并在建构区的环境中增加了关于建构技能的图示,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
2.提供暗示博物院相关经验的图片、图画和调查表
将幼儿参观和学习交流的过程性资料呈现在建构区内,并且提供平板电脑帮助幼儿回忆参观过程,便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3.建立游戏规则的标记
老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示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游戏中不断生成的,都是基于幼儿真实的游戏需要而产生的,而且这一系列的图示构成了幼儿学习的路径。
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一些好的游戏经验、有用的点子和富有创意的作品。在游戏分享交流的环节,他们分享这些有用的经验,可以将个人经验变为大家的经验。
在后来几天的搭建中,有几位幼儿在搭建博物院台阶时的方法出现了转变,由一层层垒高变为交错式垒高。在经验分享环节,老师请了这几位“小建筑师”现场建构,幼儿们个个聚精会神,有的幼儿惊叹地拍起了手。在这几位小朋友搭建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让他们找出建构的方法。对于“老师教”和“同伴学”两种方式,幼儿更愿意选择后者。同年龄段伙伴的建议让幼儿增添了不少建构经验,他们在同伴的建议下不断调整自己的建构内容,提升自身的建构技能,在小步递进中自我发展。同伴间相互学习更容易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这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最鲜明的特质。而老师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应该是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前提下,让幼儿产生内部驱动力来促进学习品质的养成。
慢慢地,建构游戏从开始的“随兴玩”,发展到了后来的“好好玩、有意义地玩”,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多种学习方式,发展了多种能力,充分体现了建构游戏的魅力。他们在其中自由愉快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真可谓是“小”游戏,“大”学问。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学会放手,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玩什么、用什么玩、怎么玩,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及时给予幼儿适时、适量、适宜的引导与支持。在发现、讨论、分享、迁移的过程中,让幼儿建构游戏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让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让建构游戏变得更加精彩。